贪天之功是什么意思

贪天之功是什么意思

贪天之功的读音

贪天之功的读音为:tān tiān zhī gōng。

贪天之功的含义

“贪天之功”这个成语,字面意思为“贪取上天的功劳”。其实质含义是指把别人的功劳、成就占为己有,形容一个人过于自大、自满,不珍惜他人的贡献。它是一个贬义词,常用来批评那些过于自负、不识抬举的人。

贪天之功的典故

“贪天之功”这一成语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春秋时期,晋献公将女儿嫁给了秦穆公,并派大将里克率军护送。然而,在护送过程中,里克却贪图自己的功劳,擅自行动,最终导致晋国的军队大败而归。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形成了“贪天之功”这一成语。

此外,还有其他的典故和出处。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因自恃功高而轻视刘邦,最终导致自己的失败。这些典故都表达了“贪天之功”的贬义含义。

贪天之功的近义词

  1. 居功自傲:指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
  2. 恃功务得:指倚仗功劳而追求私利。
  3. 争功诿过:指争着邀功而推诿过错。

贪天之功的反义词

  1. 谦虚谨慎:指不自满、不自负,做事小心谨慎。
  2. 虚怀若谷:形容胸怀宽广,虚心接受批评和意见。
  3. 谦逊有度:指谦虚而有分寸,不卑不亢。

贪天之功的例句

  1. 他总是贪天之功,把自己的努力成果归结为天赋所致。
  2. 他在团队中总是贪天之功,不珍惜他人的贡献。
  3. 他因为贪天之功而失去了大家的信任和尊重。
  4. 他总是自吹自擂,贪天之功地认为自己是团队的核心人物。
  5. 他的成功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是贪天之功地窃取了别人的成果。
  6. 他在工作中经常贪天之功地表现自己,不顾及团队的利益。
  7. 他虽然有些才华,但总是不懂得珍惜他人的贡献,常常贪天之功地自夸其能。
  8. 他的成功并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得来的,而是贪天之功地依赖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9. 他经常在领导面前夸大自己的贡献,贪天之功地想要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奖励。
  10. 在团队中,他总是喜欢把别人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明显的贪天之功的倾向。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一:使用不当的场合。在正式场合或严肃的语境中,使用“贪天之功”可能会显得过于严厉或不合适宜。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是否合适。
错误用法二:误用对象。“贪天之功”通常用于形容个人的行为或态度,不能用于描述一个组织或团队的整体表现。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对象是否合适。
错误用法三:混淆概念。由于“贪天之功”是一个成语,有时候可能会与其它含义相近的词语混淆使用,导致语义上的歧义或错误表达。因此在使用时需注意与其它词语的区别和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

功成不居是什么意思

功成不居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ōng chéng bù jū,表示完成某项成就或任务后,不居功自傲,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体现谦虚谨慎的态度。其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形容人在完成重大成就后的谦逊精神。功成不居的近义词包括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谦逊有度等,反义词则是居功自傲、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避免错误理解和不当使用。该成语强调了真正的谦虚谨慎精神,应当被正确理解和运用。

邀功希宠是什么意思

邀功希宠的读音拼音:yāo gōng xī chǒng邀功希宠的含义“邀功希宠”是指以某种方式或手段来谋求功名利禄,特别是为了得到上级的宠信和赏识而主动表现自己,以求得更多的荣誉和利益。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个人私利而刻意表现自己的人。邀功希宠的典故“邀功希宠”的典故源自古代官场。在古代,官员们为了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常常会通过各种手段来表现自己,以博取皇帝的欢心。其中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惜夸大自己的功劳,甚至虚构事实来邀功请赏。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此“邀功希宠”这个成语就产生了。具体典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许多官员为了谋取

矜功伐能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矜功伐能”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一个人过分夸耀自己的功劳和能力,不谦逊。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提示,包括在不当场合使用、随意搭配词汇以及用于自嘲或调侃他人。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成语,以避免误用。

师心自用是什么意思

师心自用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ī xīn zì yòng。其含义是形容一个人过于自信,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想法行事,不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师心自用的行为容易使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难以与人合作,也难以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一成语源于《庄子·齐物论》,典故中描述了某些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的行为。师心自用的近义词包括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等,反义词包括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等。在日常交流和工作中,师心自用的错误用法表现为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和利益,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工作进展受阻或错误决策。因此,应该避免师心自用,多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随声趋和是什么意思

随声趋和的读音随声趋和,读音为suí shēng qū hè。其中,“随声”意为跟随他人的声音,“趋和”意为附和、顺从。随声趋和的含义随声趋和指的是在他人发言或行为后,无主见地附和他人的观点或行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种行为往往表现出一种盲从、缺乏主见的性格特点。随声趋和的典故“随声趋和”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社交习惯。在古代社会,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常常会跟随他人的声音或观点,以示自己与他人的共鸣或认同。这种行为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表现。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盲从的行为逐渐被认为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表现。随声趋和的近义词随波逐流:指随着大流走,没有自己的主见。

置若罔闻是什么意思

置若罔闻的读音置若罔闻的读音为:zhì ruò wǎng wén。置若罔闻的含义置若罔闻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对于他人的劝告或提醒,故意装作没听见或不理睬,好像没有听见似的,形容不重视、不关心。置若罔闻的典故该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意为看见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听到了却像没听到一样。后来演变为置若罔闻,用来形容对别人的话语或事情不重视、不关心。置若罔闻的典故出处典故出处之一是《左传·昭公十二年》,其中记载了齐国大夫崔杼因不听从别人的劝告而最终失败的故事。另一个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在鸿门宴上对范增的劝告置若罔闻,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些典故都表达了置若罔闻的含

随声附和是什么意思

随声附和的读音拼音:suí shēng fù hè标注拼音:suí shēng fù hè随声附和的含义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形容言行的盲从。随声附和的典故“随声附和”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阳处父在晋献公死后,辅佐晋文公即位。他以“随声附和”的姿态,对晋文公的决策表示赞同,并积极支持他的决策。因此,“随声附和”逐渐成为了没有主见、盲目跟从的代名词。此外,这一成语还有另一个典故,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关。据说苏格拉底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会跟随别人的意见进行讨论,但并不是真的赞同对方的观点,而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对方思考。这种“随声附和

尊己卑人是什么意思

尊己卑人的读音拼音:zūn jǐ bēi rén标注拼音为:zūn-jǐ-bēi-rén。尊己卑人的含义尊己卑人是一个成语,意为自视过高,轻视他人。具体来说,尊己指的是自视过高,自认为比别人高人一等,而卑人则是指轻视他人,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这个成语表达了自大和傲慢的态度,是一种不尊重他人、自以为是的表现。尊己卑人的典故尊己卑人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在《左传》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因为晏子身材矮小而对他有所轻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尊己卑人的例子。此外,《史记》、《论语》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典故和出处,都表达了尊重他人、谦虚谨慎的重要性。尊己卑人的近义

拿班作势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拿班作势”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用来形容某人摆出架子、装腔作势的样子,常常在特定场合下被使用。文章还指出了该成语的错误用法,如滥用场合、乱用对象和过度夸张等。

耻居人下是什么意思

“耻居人下”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ǐ jū rén xià。其含义是表示因为自身不如别人而感到羞耻,体现了一种自谦、追求进步的精神。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人们对名誉和地位的重视。此外,“耻居人下”的近义词包括自愧不如、甘拜下风等,反义词有自命不凡、骄傲自满等。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错误用法,如用于贬低他人或炫耀自己,而应鼓励他人共同进步。总之,“耻居人下”是一个富有内涵且需要正确使用成语。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