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成语“曲高和寡”的读音、含义、典故、出处、近义词、反义词、错误用法等。该成语用来形容言行或作品等高雅深奥,能够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文章指出“曲高和寡”源自古代音乐故事,最早出自《左传》。其近义词包括知音难觅、高山流水、孤芳自赏等,反义词则为通俗易懂、广受欢迎等。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在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中的正确用法,以及错误用法的示例。
曲高和寡的读音
标注拼音:qǔ gāo hé guǎ
曲高和寡的含义
“曲高和寡”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言行或作品等高雅深奥,能够理解或欣赏的人很少。它表示某事物或某人的思想、情感、艺术等方面高妙,但并不被大众所理解或接受。
曲高和寡的典故
“曲高和寡”的典故源自古代的音乐故事。据传,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公明子的音乐家,他擅长演奏古琴。有一次,他弹奏了一首曲子,其旋律高妙,但听众寥寥无几。旁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此曲甚高,能会此曲者甚少。”后来,“曲高和寡”便被用来形容那些高雅深奥、难以理解的事物或作品。
曲高和寡的出处
该成语最早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然则吾闻之也:‘其文约,其词寡,其诒浅,其貌悴,其心劳。’曰:‘曲高和者必寡。’”后亦被广泛使用于文学、艺术等领域。
曲高和寡的近义词
- 知音难觅:指了解自己的人很难找到。
- 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音难遇。
- 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或事物。
- 曲终奏雅:乐曲收尾时奏出典雅的乐章。也指文章或说话最后表现高尚的风格。
曲高和寡的反义词
- 下里巴人:指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或人。与“曲高和寡”形成对比,表示通俗而受欢迎。
- 通俗易懂:指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大众阅读或理解。
- 广受欢迎:形容某事物被大众所喜爱或接受。
曲高和寡的例句
- 他的诗歌曲高和寡,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欣赏。
- 这部电影的剧情曲高和寡,虽然制作精良,但观众反响平平。
- 他的音乐才华出众,但他的音乐风格曲高和寡,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
- 这部小说的主题深刻,但有时会显得曲高和寡,让一些读者感到难以理解。
- 他的演讲内容丰富、深刻,但有时会显得曲高和寡,需要听众有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理解。
- 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优美,但可能因为过于复杂而显得曲高和寡。
- 这部戏剧的表演风格独特,但可能因为过于前卫而显得曲高和寡。
- 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势磅礴,但可能因为风格独特而显得曲高和寡。
- 这部电影的导演手法新颖独特,但可能因为过于前卫而让部分观众感到曲高和寡。
- 他的诗歌虽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但可能因为过于抽象而显得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的错误用法
在日常交流中的错误用法:
在日常交流中,有些人可能会错误地将“曲高和寡”用于形容某个人或事物不受欢迎或难以被理解的情况。例如:“这部电影太无聊了,真是曲高和寡。”这种用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曲高和寡”并不是用来形容不受欢迎的。
在书面表达中的错误用法:
在书面表达中,有些人可能会错误地将“曲高和寡”与其他意思相近的词语混用或滥用。例如,“他的作品虽然很有深度,但是并不曲高和寡。”这里应该用其他词语来描述作品的深度或广度更为合适,“曲高和寡”在这里并不合适。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根据上下文来选择合适的词语或成语来表达意思。
以上就是关于“曲高和寡”这个成语的介绍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古琴曲意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古琴曲意的诗词,展示了古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诗词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描绘,展现了古琴音乐的韵味和深意。文章还探讨了古琴曲意的内涵与美感,以及其与文人墨客情感表达和生活感悟的结合。通过赏析这些诗词,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对艺术的追求与热爱。同时,文章也提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古琴之音和诗意之韵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
雅俗共赏的读音雅俗共赏的读音为yǎ sú gòng shǎng。雅俗共赏的含义雅俗共赏,指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欣赏。其中,“雅”指高雅,代表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俗”指通俗,代表普通大众。这个成语形容的是作品既有高雅的内涵,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欣赏。雅俗共赏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元朝诗人胡炳文的《性通鉴》卷六:“雅俗共赏今皆传,文坛传颂万古香。”这个典故表达了文艺作品应该既有高雅的内涵,又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和欣赏,才能流传千古。此外,该成语还有其他典故和出处,如《金瓶梅》、《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也有相关描述。雅俗共赏的近义词雅俗皆宜:指文艺作品既适合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欣赏,也适合普通
白雪阳春是什么意思
“白雪阳春”是一个成语,用于形容音乐或文学作品的优雅高妙,出自古代文献。其含义为高雅、纯洁、美妙的作品,也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或美好的情怀。该成语出自《列子·黄帝》篇的典故和汉代的乐府诗集《白雪歌》。近义词包括“高山流水”“阳春白雪”“雅俗共赏”,反义词包括“粗制滥造”和“下里巴人”。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对象和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误用场合、对象和与其他成语混淆是常见的错误用法。
有目共赏是什么意思
有目共赏的读音"有目共赏"的拼音为yǒu mù gòng shǎng。有目共赏的含义"有目共赏"的含义是指某事物或作品具有明显的优点或美感,能够被众人所看见并欣赏。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件艺术品、文学作品、表演等具有普遍的审美价值,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赞赏。有目共赏的典故"有目共赏"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但它的使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已经相当普遍。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显而易见的美好事物或作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赞赏。有目共赏的近义词众所周知:形容某事物或信息为大众所熟知。众所周知的美:指某事物具有普遍的美感,被大众所认可和欣赏。普遍好评:形容某作品或事物受到广泛的赞誉和好评。有目共赏的反义
下里巴人是什么意思
下里巴人的读音下里巴人的拼音是:xià lǐ bā rén。下里巴人的含义“下里巴人”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通俗的、大众化的艺术或文化作品。其中,“下里”指的是古代楚国的一种乐曲名,而“巴人”则指巴蜀地区的人。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那些简单易懂、广为流传的文艺作品,通常与高雅的“阳春白雪”相对。下里巴人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音乐分类。据说,古代楚国流传有两种音乐风格,一种是高雅的“阳春白雪”,另一种则是通俗的“下里巴人”。这个成语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隐士》中,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文艺作品的风格和受众范围。下里巴人的近义词通俗易懂流行广泛大众化文艺浅显易懂下里巴人的反义词曲高和寡深
市民文学是什么意思
市民文学的读音市民文学的读音为shì mín xué xí,其中“市”指的是城市,“民”指的是市民,而“学”则是指学问或文化。市民文学的含义市民文学,顾名思义,是指以城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反映市民生活、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文学形式。它通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故事情节,描绘了市民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文学的典故市民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市井文化。在古代城市中,市民们常常聚集在茶馆、酒楼等公共场所,交流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交流往往以口头传说的形式,形成了最初的市民文学。例如,古代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都是市民文学的典型代表。此外,一些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小
俗不可耐是什么意思
俗不可耐的读音读音:sú bù kě nài拼音注音:sú bù kě nài俗不可耐的含义“俗不可耐”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事物或行为过于庸俗、令人难以忍受。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于平凡、缺乏创意或者过度追求流行和时尚的言行举止。这个成语强调了“俗”的程度已经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俗不可耐的典故“俗不可耐”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俗”的批判和不满。在古代,人们常常用“俗”来形容那些平凡、缺乏新意的事物或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逐渐演变成了“俗不可耐”,强调了“俗”的程度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俗不可耐的近义词令人作呕令人难堪粗俗不雅俗气透顶鄙俗难
不能登大雅之堂是什么意思
“不能登大雅之堂”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水平不够高,质量不够好,不能被正式认可或接受。其含义源于古代的文艺评论和艺术鉴赏,表示某些事物或人因不够庄重、高雅而不能在正式场合展示。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举止不够得体、庄重。其近义词包括“不入流”“粗俗”“俗不可耐”,反义词为“高雅”“上档次”“优雅”。然而,使用此成语时需谨慎,避免滥用、自嘲或贬低他人,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提供了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例句。
巴人下里是什么意思
巴人下里是一个成语,读音为bā rén xià lǐ。它原指古代巴地(今四川一带)的民间音乐,后来泛指通俗、流行的音乐或文艺作品。该成语来源于古代巴渝舞的音乐和乐府诗中的“巴歌”。巴人下里的近义词有通俗易懂、流行音乐、民间文艺等,反义词包括高雅艺术、精英文化、古典音乐等。在正确使用巴人下里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搭配,避免将其用于形容高雅艺术或文化作品,同时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中需要选择更庄重的词汇。
乌合之众 大众心读后感
乌合之众 大众心读后感(第1篇)乌合之众 大众心读后感当我翻开这本名为《乌合之众》的书籍时,初印象便觉得它是一部探讨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学著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我。这本书的基本信息是作者通过对群体心理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大众在集体行动中的心理特征和潜在风险。初读时,我最为直观的感受是书中对大众心性的深刻洞察。它并非单纯描述大众的盲从与狂热,更揭示了群体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展现出的智慧与力量。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群体心理的形成过程,以及这种心理如何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书中主要讲述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大众心理的形成机制及其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在各种社会事件中,人们往往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