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穷兵黩武”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ióng bīng dú wǔ,意为竭尽所有兵力,任意发动战争。该成语源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常用来形容滥用武力,好战不休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连年征战、征战不休等,反义词有偃武修文、止戈为武等。使用时应避免与积极、正面的词汇或情境搭配,且需了解其背景和含义,避免错误使用。文章详细解释了穷兵黩武的典故、含义、近义词、反义词,并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
穷兵黩武的读音
拼音:qióng bīng dú wǔ
标注拼音为:qióng-bīng-dú-wǔ
。
穷兵黩武的含义
“穷兵黩武”是一个成语,意为竭尽所有的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其中,“穷”表示竭尽,“兵”指军队,“黩”是过度、滥用的意思,“武”则指战争。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国家或政治集团滥用武力,好战不休,不顾国家与人民的利益。
穷兵黩武的典故
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其中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争斗。当时,各国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常常发动战争,甚至不惜动用所有的力量。这种行为就被形容为“穷兵黩武”。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类似的典故和故事,如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也是“穷兵黩武”的典型例子。
穷兵黩武的近义词
- 连年征战
- 征战不休
- 好战不厌
- 兵连祸结
- 烽火连天
穷兵黩武的反义词
- 偃武修文
- 止戈为武
- 休养生息
- 和平共处
- 安居乐业
穷兵黩武的例句
句子列表:
- 在那个时代,国家常常因为政治利益而穷兵黩武,导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 政府应该避免穷兵黩武,而应该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 战争往往导致国家经济崩溃,人民流离失所,因此应该避免穷兵黩武。
- 历史上的许多战争都是因为穷兵黩武而导致的灾难。
- 那个国家的领导人常常以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其穷兵黩武的做法令人担忧。
- 我们应该倡导和平共处,避免穷兵黩武的战争行为。
- 在国际关系中,应该以对话和协商解决分歧,而不是采取穷兵黩武的方式。
- 过去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我们应该牢记历史教训,避免穷兵黩武的行为。
- 穷兵黩武不仅会损害国家的经济实力,还会破坏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 军事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我们应该避免采取穷兵黩武的行动。
错误用法举例
错误用法场景:
- 在和平时期使用“穷兵黩武”来形容一个国家的军事建设或训练计划。这种用法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兵黩武”通常用来形容过度使用武力或频繁发动战争的情况。
- 将“穷兵黩武”与积极、正面的词汇或情境搭配使用。这种用法是不准确的,因为“穷兵黩武”是一个贬义词,通常用来批评那些滥用武力、好战不休的行为。
- 不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而随意使用“穷兵黩武”。这种用法可能导致误解或不当的解读。因此,在使用成语时应该了解其背景和含义,避免出现错误用法。
你可能感兴趣
关于旗帜的诗词
关于旗帜的诗词(第1篇)关于旗帜的诗词一、诗词全文、作者、朝代以及解析诗句:“旌旗日暖如煨暖,军爻春来更如春。”作者:郑獬朝代:宋解析:此句出自宋代郑獬的《送提刑运判张右史三首·其三》,描述了旌旗在阳光下显得温暖而热烈的景象,同时也象征着军队的春天般生机勃勃。诗句:“千村万落如星棋,旌旗蔽空人如蚁。”作者:杜甫朝代:唐解析:杜甫的《洗兵马》中描述了军队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旌旗蔽空的场景,这里的旗帜形象如蚁,十分生动。诗句:“我军精锐五千人,衔枚握刃挥旌旗。”作者:杨维桢朝代:元解析:此句出自元朝杨维桢的《战城南》,描绘了军队精锐,行动迅速,挥舞旗帜的英勇形象。诗句:“鼙鼓动时旗缥缈,人如虎踞龙
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
写出两句描写战争的诗词(第1篇)文章标题:古诗词中的战争之歌一、诗词全文及作者、朝代诗词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解析:此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决心。金甲被黄沙磨穿,暗示了战争的持久和战士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则表达了战士们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诗词二:烽火戏诸侯,国破山河在。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解析:此句以烽火戏诸侯的场景,表达了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破坏。即使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但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衰败却无法挽回。二、文章内容古诗词中,战争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诗人们用他们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悲壮和决心跃然纸上。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欣赏那
描写祸国殃民诗词
描写祸国殃民诗词(第1篇)描写祸国殃民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李商隐《贾生》作者:李商隐(唐)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解析:此诗借贾生之事,讽刺当时统治者不能真正地重用贤才,只顾求神问鬼,而不顾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诗人以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二、杜甫《兵车行》作者:杜甫(唐)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解析:此诗描述了战乱时期百姓的疾苦,以及因战争而给国家带来的灾难。诗中描绘了人民因战争而遭受的苦
描写战乱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战乱的诗词的文章内容。这些文章通过列举不同作者、朝代的古诗词,以景抒情、情感深沉地描绘了战争和战乱的残酷,反映了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内心感受。文章从多个角度解读了这些诗词背后的情感和思考,如家国情怀、离别之苦、生活百态、忧国忧民等。同时,文章也展现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珍视。通过这些描写战乱的诗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并反思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关于国破古诗词
关于国破古诗词(第1篇)关于国破古诗词的探析自古以来,古诗词便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耀眼的明珠,其中不乏描绘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的篇章。以下将围绕“国破”这一主题,列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并附上全文、作者、朝代及解析。一、《春望》作者: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解析: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国家动荡后的景象。首句“国破山河在”即以鲜明的画面展示出国土沦陷、满目疮痍的悲惨现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述反衬出人事的凋零和世态的苍凉。接着“城春草木深”更以荒芜之景来揭示战乱带来的灾难。整首诗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二、《登高》作者:杜牧(唐代)九日
描写解放战争的诗词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五篇关于解放战争的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历史背景,以及对解放战争胜利的英雄们的敬仰和怀念。文章还涉及了这些诗词的历史背景、作者与创作背景、解析以及相关历史事件与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诗词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描写战国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战国时期的古诗词及其赏析。这些诗词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战争氛围、历史变迁、英雄气概以及人们的情感。通过赏析这些古诗词,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英雄主义精神。这些诗词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提供了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描写战国诗词
描写战国诗词(第1篇)《描写战国诗词》一、引言战国时期,群雄逐鹿中原,诗人们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与志向。他们以诗词为载体,描绘了战国的风云变幻,抒发了对家国天下的思考。以下为描写战国的诗词以及作者的简单介绍及赏析。二、古诗呈现1.《出塞曲》(汉·乐府)作者:汉乐府朝代:汉代解析:此诗以边疆战争为背景,描绘了战士们出征的豪情壮志,间接反映了战国的纷争与英勇。2.《长歌行》(唐·李白)作者:李白朝代:唐代解析:虽然李白生活的时代已到唐代,但他的诗中常有古风,此诗中的“忆君迢迢隔青天”等句,亦可见其追思战国时代的情感。3.《古风》(唐·杜甫)作者:杜甫朝代:唐代解析:杜甫的古风诗,多含
描写勤政古诗词
描写勤政古诗词(第1篇)描写勤政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作品列表《奉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踟蹰》——唐·陆龟蒙《题勤政楼》——唐·杜牧《勤政歌》——宋·王安石《勤政楼南赴文侍御官曹创亭中玩春色因通寄数伬兴感殊途相忆一诗奉慰兼自疏虞之…》——宋·沈亚之《玉真殿里宫城响》——宋·王禹偁二、诗词解析《奉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踟蹰》作者:唐·陆龟蒙朝代:唐代解析:此诗以木兰为背景,通过描绘木兰的勤政形象,赞美其不懈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诗中描绘了木兰在政务繁忙中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以及她对政务的认真态度,反映了古代官员的勤政之风。《题勤政楼》作者:唐·杜牧朝代:唐代解析:此诗以勤政楼为题,通过描绘楼阁的雄
韬戈偃武是什么意思
韬戈偃武的读音韬戈偃武的读音为:tāo gē yǎn wǔ。韬戈偃武的含义韬戈偃武,字面意思为“藏起武器,停止战争”。它通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从战争状态转向和平状态,或者形容一种不张扬的、不轻易动武的态势。韬戈偃武的典故韬戈偃武的典故源自古代军事和政治策略。在古代,战争是常态,但有时候为了和平和稳定,国家会采取不轻易动用武力的策略。这种策略常常与“修文偃武”相连,即通过发展文化和教育来代替战争和武力。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治国策略。韬戈偃武的近义词休兵罢战:指停止战争或军事行动。偃旗息鼓:指停止战斗或不再有大的动作。息兵止戈:指停止战争或冲突。止戈散马:指停止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