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七擒七纵”是一个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叛乱的成语,读音为qī qín qī zòng。它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多次宽容、宽恕,并尝试使其归顺或改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典故都体现了诸葛亮在处理事情时的多次尝试和宽恕对方,以达到和解或教育的目的。同时,“七擒七纵”也有近义词和反义词,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然而,该成语并不适用于形容对错误行为的放任自流或事情进展顺利的情况。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理解“七擒七纵”这个成语有所帮助。
七擒七纵的读音
七擒七纵的读音为qī qín qī zòng。
七擒七纵的含义
“七擒七纵”是一个成语,原意指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次擒获和七次宽恕。它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多次进行宽容、宽恕,并多次尝试使其归顺或改正。后来也常用来形容在处理事情时,多次尝试和宽恕对方,以达到和解或教育的目的。
七擒七纵的典故
“七擒七纵”的典故源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凉山州一带)的叛乱。当时,南中地区的一些部落首领因不满蜀汉的统治而发动叛乱。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在平叛过程中,他多次擒获了南中地区的首领孟获。但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处决或惩罚孟获,而是每次将其释放后再次进行战斗。经过七次这样的过程,孟获最终心悦诚服地归顺了蜀汉,并帮助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
七擒七纵的近义词
- 屡教不改:指多次教育后仍不改正错误的行为或态度。
- 屡试不爽:指多次尝试都成功或有效。
- 屡战屡败:指多次战斗或尝试都失败。
- 宽容大度:指心胸开阔,能够容忍他人过错或冒犯的行为。
七擒七纵的反义词
- 一劳永逸:指一次性的努力或行动后,可以永远安享其利而不必再费神费力。
- 严惩不贷:指对错误行为给予严厉的惩罚,绝不宽恕。
- 小气吝啬:指心胸狭窄、吝啬小气,不愿宽容他人的行为或态度。
- 屡战屡胜:指多次战斗或尝试都取得胜利。
七擒七纵的例句
- 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最终成功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
- 老师对学生耐心教导,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不要一再犯错,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否则会落得个“七擒七纵”的境地。
- 这位领导对下属的错误总是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有时候会“七擒七纵”,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下属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
- 尽管他多次犯错,但他的领导仍然对他“七擒七纵”,希望他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并改正自己的行为。
-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七擒七纵”,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和问题。
- 他不断地尝试戒烟,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仿佛在经历着某种“七擒七纵”的过程。
- 在商业谈判中,有时候需要采取“七擒七纵”的策略,以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和合作。
- 这位教练对队员的失误总是宽容对待,有时甚至会“七擒七纵”,希望他们能够在比赛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
-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七擒七纵”,以避免矛盾升级和恶化。
- 政治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也应该采取“七擒七纵”的策略,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一:将“七擒七纵”用于形容对错误行为的不当宽容或放任自流的态度和行为。例如:“对于他的错误行为,我们不能采取‘七擒七纵’的态度。”这种用法是不恰当的,因为“七擒七纵”并非指对错误行为的放任自流或不当宽容。
错误用法二:将“七擒七纵”用于形容事情进展顺利或没有困难的情况。例如:“这次任务非常顺利,我们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就像‘七擒七纵’一样。”这种用法是不准确的,“七擒七纵”并非用来形容事情进展顺利或没有困难的情况。
以上就是关于“七擒七纵”这个成语的介绍和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
七纵七擒是什么意思
七纵七擒是一个成语,源自诸葛亮对南中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七次放纵和七次征服的典故,读音为qī zòng qī qín。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经过多次的放纵和征服最终达到完全征服的目的,也反映了策略的运用和智慧的较量。七纵七擒的近义词包括屡战屡胜等,反义词有一触即溃等。该成语可以正确用于描述诸葛亮的管理团队、商业谈判、历史剧等场景,但需注意避免误用在不恰当的场合或语境中。
70孟获读后感
《70孟获》读后感《70孟获》这本书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生动描绘了孟获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孟获作为南中蛮族的代表,展现了其英勇善战、有情有义的一面。面对蜀汉的压迫和强大的敌人,他选择了反抗,展现出坚毅不屈的精神。他的形象鲜明,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除了孟获,书中的其他人物如诸葛亮也各具特色。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阅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同时,书中对人性深刻的探讨也让我深思考。孟获的形象让我思考了忠诚和信仰的意义,让我思考了如何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如何在矛盾中寻求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
作文《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长篇小说,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阅读后,仿佛穿越到了英雄辈出的年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诸葛亮等英雄人物以智慧和忠诚著称。阅读过程中,被情感所触动,为英雄人物的悲欢离合而感动,同时也被书中的主题所启发,明白了如何面对困难、处理人际关系和追求梦想。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了解了历史,更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是一部经典的巨著,让人深受感动和启发。
宽以待人是什么意思
宽以待人的读音:kuān yǐ dài rén。宽以待人的含义是指对他人的非原则性错误或某些行为采取宽容大度的态度。典故源自春秋时期晏子的处世之道和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思想。宽以待人的近义词有宽容大度等,反义词有严苛无情等。宽以待人的态度能赢得尊重和喜爱,但应避免对严重错误或违法行为纵容。正确理解和运用宽以待人的原则,避免滥用导致不良后果。宽以待人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炙冰使燥是什么意思
炙冰使燥的读音读音:zhì bīng shǐ zào炙冰使燥的含义"炙冰使燥"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用火烤冰使其干燥。实际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种违反常理、无法实现的行为或想法,即试图用热的方式处理冷或湿的事物,使之变得干燥。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炙冰使燥的典故关于"炙冰使燥"的典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可以想象的是,在古代,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中就包括用火来烤冰使其干燥。然而,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此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行为。炙冰使燥的近义词逆天而行:指违背自然规律或常理行事。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达不到目的
以身试法是什么意思
以身试法的读音读音标注:yǐ shēn shì fǎ音节分解:以身(yǐ shēn)试法(shì fǎ)以身试法的含义“以身试法”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亲自去触犯法律或尝试做违法的事情,比喻以身作则,冒险尝试去做明知是错误或违法的事情。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不顾后果、铤而走险的人。以身试法的典故“以身试法”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相传在古代,有些官员或士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或胆识,会选择去触犯法律,以此证明自己无罪或有特殊能力。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不明智的,因为触犯法律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这种行为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明知故犯、冒险行事的人。以身试法的近义词冒险行事铤而走险玩火自焚轻
欺人自欺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欺人自欺”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表示欺骗他人同时也欺骗自己的行为态度,带有不诚实和自欺欺人的成分。文章强调诚实和坦然面对错误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同时指出在特定场合合理使用成语的重要性。
罚一劝百是什么意思
“罚一劝百”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 yī quàn bǎi,指通过惩罚一个典型的错误行为来警示或劝导其他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治理手段,强调惩罚的示范作用和警示效果,以及劝导他人向善的目的。其典故可追溯至商鞅变法的故事。近义词包括“杀鸡儆猴”、“惩一警百”和“惩恶劝善”,反义词为“纵容包庇”、“姑息养奸”和“赏罚不明”。在日常教育、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罚一劝百的策略被广泛应用。然而,使用时需注意避免错误用法,不能单纯依赖惩罚而忽视教育和引导,也不能滥用该成语导致误判和无辜受罚。
不以为耻是什么意思
不以为耻的读音是bù yǐ wéi chǐ。该成语意味着不将某种行为或状态视为可耻,反映出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认识。其源自古代的道德教诲和儒家思想,提醒人们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不以为耻的近义词包括无所谓、恬不知耻等,表示对错误行为缺乏羞耻感。反义词如深感羞耻、自知之明等,则表明对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感到羞耻。然而,该成语被误用,例如滥用语境、自嘲调侃或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因此,使用时应正确理解其含义和用法。文章详细解释了不以为耻的多重含义和用法误区。
赦过宥罪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赦过宥罪”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使用例句和错误用法示例。该成语意指宽恕过错,赦免罪责,体现了宽大为怀、仁爱为政的思想。使用时应根据场合和具体情况,避免混淆概念或不当使用。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