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口不应心”是一个成语,读音为kǒu bù yìng xīn,指口中说的和心里想的并不一致,即言不由衷。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强调了人的言辞与内心真实想法之间的差异。其近义词包括言行不一、心口不一等,反义词有表里如一、心口如一等。使用此成语时需注意其强调的言辞与内心的不一致,避免错误用法或与其他近义词混用。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口不应心的读音
拼音:kǒu bù yìng xīn
注音:ㄎㄡˇ ㄅㄨˋ ㄧㄥˋ ㄒㄧㄣ
口不应心的含义
“口不应心”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口中说的和心里想的并不一致”,即言不由衷。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辞和内心感受、意愿不吻合,甚至可能存在欺骗性。这个成语强调了人的言辞与内心真实想法之间的差异。
口不应心的典故
“口不应心”的典故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在这部古代文献中,记载了郑国子皮与子良的对话。子皮问子良:“君子一言为定,何其口不应心乎?”意在指出有些人言辞与内心不一致。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典故和故事也反映了这一成语的内涵,如《论语》中提到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等。
口不应心的近义词
- 言行不一
- 口是心非
- 心口不一
- 虚应故事
- 虚应搪塞
口不应心的反义词
- 表里如一
- 心口如一
- 言行一致
- 真诚相待
口不应心的例句
- 他总是口不应心,表面上答应得好好的,但行动上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
- 他的回答让人觉得口不应心,似乎在隐瞒什么。
- 她说话总是口不应心,让人难以相信她的真实想法。
- 他常常用甜言蜜语哄人,但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口不应心的人。
- 在这个问题上,他的态度显得十分口不应心,让人怀疑他的诚意。
- 他虽然表面上答应了帮忙,但实际行动却与他的口头承诺大相径庭,完全口不应心。
- 她的笑容背后似乎隐藏着什么,给人一种口不应心的感觉。
- 他的回答总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显然是口不应心。
- 在这个场合,他的言辞和表情显得如此不协调,简直可以说是口不应心。
- 他的行为与之前的承诺完全不符,完全是一种口不应心的表现。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示例及解释
- 错误用法示例:他口不应心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
解释:在这里,“口不应心”被错误地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答应了请求,但实际上内心并不愿意。这种用法忽略了成语原本强调的言辞与内心真实想法之间的差异。 - 错误用法示例:他说话总是口不应心,让人无法理解他的真实意图。
解释:此处的错误在于将“口不应心”用于描述一个人难以理解的复杂性格或行为模式,而忽略了成语原本指代言辞与内心不一致的特定含义。
正确用法注意事项
在使用“口不应心”这一成语时,应注意其强调的是言辞与内心真实想法的不一致,而非单纯地描述一个人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因此,在运用时需准确把握其含义和语境,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与近义词混用,以免造成语义重复或混淆。
你可能感兴趣
心口不一是什么意思
心口不一的读音心口不一的读音为xīn kǒu bù yī。心口不一的含义心口不一指的是心里想的和口头说的不一致,即内心所思与口头表达之间存在差异或矛盾。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不一致,表面说一套,实际想的是另一套。心口不一的典故心口不一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出处,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过,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中观察到这种现象,例如人们在面对某些复杂情况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出现心口不一的情况。心口不一的近义词口是心非:指言语与内心想法不符,表面说一套,内心却是另一套。言行不一:指言行不一致,行动与言语之间存在差异。虚应之言
心口相应是什么意思
心口相应的读音心口相应的读音为:xīn kǒu xiāng yìng。心口相应的含义心口相应,指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完全一致,形容言行一致,内心与言辞相互呼应。心口相应的典故心口相应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外物篇》。《庄子》中有一则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在与人交谈时,心口相应,言出必行,因此得到了人们的信任和尊重。此外,在《史记·孔子世家》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明这一成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典故和出处,例如唐代韩愈的《进学解》中也有“心口相应”的表述。这些典故都强调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心口相应所体现出的真诚和信任。心口相应的近义词心口相应的近义词包括:言行一致
心不应口是什么意思
心不应口的读音心不应口的拼音是:xīn bù yìng kǒu。心不应口的含义心不应口指的是心里想的与口中所说的不一致,即言不由衷。常用来形容人言辞不实或内心与言语不协调。心不应口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人们常常强调言行一致,认为言出必行、行必果决。然而,有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言并不一致,因此产生了“心不应口”的说法。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中,但具体的出处并不容易考证。心不应口的近义词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口蜜腹剑言过其实虚应故事心不应口的反义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出必行诚实守信坦诚相待心不应口的例句他虽然答应了别人的请求
行浊言清是什么意思
行浊言清的读音行浊言清的拼音是xíng zhòu yán qīng。行浊言清的含义行浊言清指的是行为污浊而说话却清白。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言辞清高,而行为却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人。行浊言清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于古代的文学作品。在古代,人们往往通过故事和寓言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行浊言清这个成语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对于那些言行不一致、表面清高而内心污浊之人的批判和警示。行浊言清的近义词言行不一:指说话和行动不一致,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口是心非:指口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完全不同,表面一套内心一套。虚应故事:指只是空泛地应付了事,不切实际地处理问题。虚伪做作:指行为或言语不真实,刻意装作,不自
铄金点玉是什么意思
铄金点玉的读音铄金点玉的读音为:shuò jīn diǎn yù。铄金点玉的含义铄金点玉,字面意思为熔化金属、雕琢玉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言辞犀利,能够一语中的,或者技艺高超,能够巧妙地点化、改变事物。它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才华横溢,言辞或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铄金点玉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在古代,金玉被视为贵重之物,能够熔化金属和雕琢玉石的人被认为具有极高的技艺。因此,铄金点玉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言辞犀利的人。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变迁而难以考证,但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中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表达。铄金点玉的近义词妙笔生花:形容文笔优美,写作才华出众。一语破的:
面是心非是什么意思
面是心非是一个成语,读音为miàn shì xīn fēi。它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不一致,表面和内心不统一,口是心非。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常用于形容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其近义词包括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言行相悖、虚应故事等。反义词有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真诚待人。使用面是心非时需注意避免滥用、误用对象以及使用场合不当等错误用法。例句展示了面是心非在日常对话中的用法。
空费词说是什么意思
“空费词说”是一个成语,读音kōng fèi cí shuō,意为说了一些无益、无效的话,形容徒劳无功的言论。该成语来源于《庄子·逍遥游》等文献。其近义词有徒劳无功、白费口舌等,反义词为一语中的、言之有物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当使用场合、用错对象、滥用该成语以及不分语境等错误用法。其在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同时,也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言与心违是什么意思
言与心违的读音言与心违的读音为yán yǔ xīn wéi。言与心违的含义言与心违指的是言语与内心想法相违背,即口是心非,表面说的和内心所想的并不一致。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不一致,表面上的言辞和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不相符。言与心违的典故言与心违这个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但它的意思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成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言语与内心不一致的情况,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言与心违的近义词口是心非:指口头上说的和内心所想的完全相反。言行不一:指言行不一致,表面上的行为和内心的真实想法不符。虚应故事:指敷衍了事,不真心实意地应对。口蜜腹剑:指说得好听却心
泥中隐刺是什么意思
泥中隐刺是一个成语,读音为nì zhōng yǐn cì。它指在泥巴中隐藏着刺,形容言辞或行为中暗含着尖锐或深藏不露的意味。该成语没有明确的典故,但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易察觉但具有潜在危险的事物。近义词包括隐晦难懂、潜藏杀机和藏锋不露等。反义词为直截了当、明明白白和坦诚相待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在日常交流或正式场合轻率评价他人,并避免用于贬低或攻击他人的言辞中。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可查阅成语词典或咨询汉语言学家。
言行抱一是什么意思
言行抱一的读音拼音:yán xíng bào yī言行抱一的含义“言行抱一”是一个成语,指的是言辞和行为完全一致,没有二心,没有虚伪和欺骗。其中,“言”指的是说话,“行”指的是行动,“抱一”则表示坚守一致,不偏离原则。言行抱一的典故“言行抱一”的典故源于古代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品行,认为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一致,不能有二心。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些著名人物,如孔子、孟子等人的言行。他们以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而著称,成为了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故事也体现了“言行抱一”的精神。比如,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他在战争中始终坚守诺言,言出必行,行出必果,赢得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