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成语“计日以俟”的读音、含义、出处、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例句说明其用法。该成语指的是依据预定的日期等待某事发生或某人的到来,强调了计划和时间的等待。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避免与其他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混淆。
计日以俟的读音
计日以俟读作 jì rì yǐ sài。其中,“计”字的拼音为 jì,“日”为 rì,“以”为 yǐ,“俟”为 sài。
计日以俟的含义
“计日以俟”指的就是计划着日子等待。其中,“计”意为计划、计算;“日”指日子、时间;“以”是介词,表示依据或凭借;“俟”则有等待的意思。所以整个成语的含义是依据着预定的日期来等待某事的发生或某人的到来。
计日以俟的典故
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春秋时期,晋国的荀息向晋献公提出用计谋来讨伐虞国。他计划用屈产之乘、垂棘之璧作为礼物,来讨好虞国的国君,借道虞国去攻打虢国。在献上礼物后,荀息说:“此其可也,计日而得。”意思是说,只要按照计划行事,就可以在预定的日子里得到成功。
此外,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对于某事有着明确的计划和期待,并且愿意耐心等待结果。
计日以俟的近义词
- 静候佳音
- 耐心等待
- 守时待命
- 期待已久
计日以俟的反义词
- 临阵磨枪
- 急功近利
- 急不可待
- 朝三暮四
计日以俟的例句
- 我们已经计日以俟他的到来,相信不久他就会抵达。
- 他为了这个项目已经计日以俟了数月之久。
- 我们计划着假期出游的日子,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 他一直在等待那个重要的机会,准备计日以俟。
- 她知道自己的手术时间已经确定,于是开始计日以俟。
- 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现在只需计日以俟结果了。
- 他的毕业典礼定在一个月后,他已经开始计日以俟了。
-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一直在努力,准备计日以俟成功的到来。
- 我们已经计划好了旅行路线和日期,现在只需计日以俟出发了。
- 他的病已经痊愈了,医生告诉他可以出院了,他感到自己已经计日以俟了这一刻很久。
计日以俟的错误用法
虽然“计日以俟”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但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其语境和用法是否恰当。以下是一些错误的用法:
- 错误地将“计日以俟”用于形容没有明确计划或无法确定具体时间的等待。例如:“他每天都在那里无所事事地等待着好运的到来。”这样的句子就不适合使用“计日以俟”。
- 在不需要强调时间或计划的语境中使用“计日以俟”。例如:“他非常期待那个比赛。”这样的句子就没有必要使用“计日以俟”。
- 混淆了“计日以俟”与其他意思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例如,不能将“计日而待”与“计日以俟”混为一谈,它们虽然都表示等待的意思,但侧重点和用法不同。
以上就是关于“计日以俟”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
物是人非是什么意思
物是人非的读音物是人非的拼音为wù shì rén fēi。物是人非的含义“物是人非”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景致或事物依旧,但人的情况却已经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它表达的是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变迁的感慨。这个成语中的“物”指的是事物或景致,“人”指的是人,“是”表示存在,“非”则表示变化。物是人非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在《元稹诗集》中,有一首《行宫》诗写道:“君从几岁得,我今几岁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此外,这个成语也可能与古代文人墨客的某些故事有关,但具体出处已不可考。物是人非的近义词人事
力不能支是什么意思
“力不能支”是一个成语,形容力量或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无法支撑或维持的状态。来源于古代文献中形容过度劳累而死的表述。近义词有精疲力尽、疲惫不堪等,反义词有精力充沛、力量有余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和场合,避免误用。文章提供了关于“力不能支”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等方面的详细介绍。
钟漏并歇是什么意思
钟漏并歇的读音读音:zhōng lòu bìng xiē标注拼音:zhōng lòu bìng xiē钟漏并歇的含义“钟漏并歇”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时间已经到了尽头,或者比喻事物已经到了终结的时刻。其中,“钟”指的是古代的计时工具,如漏刻、沙漏等;“漏”也指计时器;“并歇”则表示同时停止。钟漏并歇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计时工具。在古代,人们使用漏刻、沙漏等工具来计时,当时间走到尽头,所有的计时工具都会停止工作。因此,“钟漏并歇”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时间的终结。具体出处可追溯到《汉书·贾山传》:“日月逝于上,体将何寄?声色娱人,命曰苟悦,非至乐也。钟鼓竽瑟,竽以立本,鼓以通神,苟非中和之
噬脐无及是什么意思
噬脐无及的读音拼音:shì jín wú jí,其中各字分别标注为shì(第四声)、jín(第二声)、wú(第二声)和jí(第二声)。噬脐无及的含义“噬脐无及”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想用嘴咬住自己的肚脐,却来不及了。形容后悔莫及,无法补救。其中,“噬”是咬的意思,“脐”是肚脐,“无及”则是来不及的意思。噬脐无及的典故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庄公六年》,故事中,楚国令尹子皮为了讨好楚庄王,曾想用计谋夺取令尹的职位。但他的计谋被一位名叫斗廉的官员识破并揭露了。子皮得知真相后,后悔不已,想要用嘴咬住自己的肚脐以示悔恨,但已经来不及了。这个典故后来就形成了“噬脐无及”这个成语。噬脐无及的近义词悔之晚矣后悔莫及
关于描写教师节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教师节的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虽不是为教师节专门创作,但其中蕴含了对教师的赞美、对教育的重视,体现了古代对教师节的庆祝。文章分别从墨香诗韵、春蚕精神、名师风采、教育情怀等方面,详细描述了古代诗词中对教师的敬意与赞美。文章强调,虽然现代没有特定的诗词来庆祝教师节,但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寻找那些赞美教师、传递教育情怀的元素,向教师们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希望每一个人都能铭记教师的教诲,传承教育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瓜字初分是什么意思
瓜字初分是一个源于古代婚嫁习俗的成语,形容女子到了适婚年龄,即将出嫁的时刻。其最早记载在《诗经》等文献中。瓜字初分含义为女子即将开始新的生活阶段。此外,其近义词如待嫁闺中、青春待嫁等,反义词如老态龙钟、青春未央等。在使用瓜字初分时需注意避免误用其含义或场合,正确运用成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意思。
盖棺事定是什么意思
"盖棺事定"是一个成语,读音为"gài guān shì dìng",意味着事情已经到了最后阶段,结果已经无法改变,形容事情已经确定无误。其来源与古代的丧葬习俗有关。这个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尘埃落定”、“木已成舟”等,反义词有“未定之天”、“变幻莫测”等。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对象,避免滥用或误用。文章详细解释了该成语的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错误用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架屋迭床是什么意思
"架屋迭床"是一个成语,形容事物已经足够复杂却还要再增加层次或内容,导致结构臃肿、繁琐。该成语源自古代建筑中的实际情境,用以比喻过度复杂化的情况。其近义词包括画蛇添足、节外生枝等,反义词为恰到好处、简明扼要等。使用架屋迭床时,要避免在清晰简洁的情况下过度增加内容,或在需要更多内容的情况下却忽视这一点。错误使用可能导致读者困惑、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彰明昭著是什么意思
彰明昭著的读音读音:zhāng míng zhāo zhù标注拼音:zhāng(第一声),míng(第二声),zhāo(第一声),zhù(第四声)彰明昭著的含义“彰明昭著”是一个成语,意为“明显、显著地显露出来”。它用来形容某事或某人的行为非常明显、清楚,以至于无法被忽视或掩盖。彰明昭著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文献记载。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天象来象征人事,其中“彰明”和“昭著”都是用来形容事物明显、显著的特性。例如,在《诗经》中就有“彰明有融,高朗令闻”的诗句,表达了明显的德行和名声。随着时间的推移,“彰明昭著”这一成语逐渐形成,并沿用至今。彰明昭著的近义词显而易见昭然若揭显露无遗一目了然清
余波未平是什么意思
余波未平的读音余波未平的拼音为:yú bō wèi píng。余波未平的含义“余波未平”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件事情虽然已经结束,但其影响或后果仍然存在,尚未完全平息或解决。它强调了事件或情况所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后果的持续性。余波未平的典故该成语出自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中,有描述一些事件虽然表面上已经结束,但其影响和后果仍然在持续,如同一场大潮之后的余波,仍然在影响着周围的一切。因此,“余波未平”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这种状况。余波未平的近义词遗留问题:指某件事情虽然已经结束,但仍然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或影响。后续影响:指某件事情虽然已经结束,但其影响仍然在持续。余音绕梁:用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