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伐罪吊民”是一个成语,读音为fá zuì diào mín。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讨伐有罪的人,并抚慰受苦的人民。其典故源自古代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为了安抚百姓而采取的政策。近义词包括扶危济困、救世安民等,反义词则是暴虐无道、祸国殃民等。该成语在句子中常用来形容为人民谋求福祉、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家或政策。错误用法是忽略其深层含义和背景,将其误用为对犯罪行为的简单惩罚或对民众的简单慰问。通过这个摘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伐罪吊民的读音
读音:fá zuì diào mín
标注拼音:fá/zhuì/diào/mín
伐罪吊民的含义
“伐罪吊民”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讨伐有罪的人,抚慰受苦的人民。具体来说,“伐罪”指征讨有罪过之人,而“吊民”则是慰问、安抚百姓的意思。
伐罪吊民的典故
该成语典故出自《尚书·周书》。在古代,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为了安抚百姓,他采取了“伐罪吊民”的政策,即对有罪之人进行惩罚,同时对受苦的百姓进行慰问和安抚。这一政策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民心民意的重视,也成为了后世政治家们治理国家的重要原则之一。
伐罪吊民的近义词
- 扶危济困:指帮助有危难或困苦的人。
- 救世安民:指拯救世人,安定百姓。
- 拨乱反正:指纠正错误,恢复正常秩序。
- 安抚百姓:指安抚受苦的百姓,使他们得到安宁和慰藉。
伐罪吊民的反义词
- 暴虐无道:指残暴凶恶,不讲道义。
- 祸国殃民:指给国家带来灾难,给百姓带来困苦。
- 肆意妄为:指任意妄为,不顾后果。
- 欺压百姓:指对百姓进行欺压和剥削。
伐罪吊民的例句
以下为10个例句:
- 在乱世之中,他挺身而出,伐罪吊民,为人民谋求福祉。
-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伐罪吊民,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 他的政治理念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伐罪吊民,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 历史上的伟大君主都懂得伐罪吊民的重要性,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他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畏强权,不惧艰险,始终坚守着伐罪吊民的信念。
- 战争过后,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伐罪吊民,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 他的政治演讲中经常强调伐罪吊民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关注民生问题。
- 在他的领导下,该地区的社会治安得到了改善,人民过上了安宁的生活,这得益于他坚持的伐罪吊民的理念。
- 他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积极推行改革政策,实现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伐罪吊民思想。
-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是他坚持的伐罪吊民理念的具体体现。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示例:
- 不能将“伐罪吊民”误用为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惩罚或对民众的简单慰问。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理策略和思想。例如,“他只是简单地进行了伐罪行为,却没有真正做到吊民。”这种用法就忽略了该成语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 在某些语境中,“伐罪吊民”可能被误解为对民众的过度干预或过度保护。例如,“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事务,甚至到了伐罪吊民的地步。”这种用法忽略了该成语的初衷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上就是关于“伐罪吊民”这个成语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勤政古诗词
描写勤政古诗词(第1篇)描写勤政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作品列表《奉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踟蹰》——唐·陆龟蒙《题勤政楼》——唐·杜牧《勤政歌》——宋·王安石《勤政楼南赴文侍御官曹创亭中玩春色因通寄数伬兴感殊途相忆一诗奉慰兼自疏虞之…》——宋·沈亚之《玉真殿里宫城响》——宋·王禹偁二、诗词解析《奉和袭美木兰后池三咏·踟蹰》作者:唐·陆龟蒙朝代:唐代解析:此诗以木兰为背景,通过描绘木兰的勤政形象,赞美其不懈努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诗中描绘了木兰在政务繁忙中仍能保持从容不迫的态度,以及她对政务的认真态度,反映了古代官员的勤政之风。《题勤政楼》作者:唐·杜牧朝代:唐代解析:此诗以勤政楼为题,通过描绘楼阁的雄
描写祸国殃民诗词
描写祸国殃民诗词(第1篇)描写祸国殃民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李商隐《贾生》作者:李商隐(唐)原文: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解析:此诗借贾生之事,讽刺当时统治者不能真正地重用贤才,只顾求神问鬼,而不顾国家安危与民生疾苦。诗人以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深忧虑。二、杜甫《兵车行》作者:杜甫(唐)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解析:此诗描述了战乱时期百姓的疾苦,以及因战争而给国家带来的灾难。诗中描绘了人民因战争而遭受的苦
柔远怀迩是什么意思
“柔远怀迩”是一个成语,意为对远方的百姓表示安抚和怀柔,对近处的人民表示关怀和爱护,体现统治者或领导者对民众的宽厚态度和仁爱之心。该成语出自《尚书·周书·君陈篇》,典故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民众的关怀和安抚。柔远怀迩的近义词包括仁民爱物、惠民爱物等,反义词为暴虐无道、苛政猛于虎等。该成语可用于描述政府政策、领导者态度等。错误使用时,可能误解为只关心近处的人或与政治、权力等负面因素联系在一起。
暴敛横征是什么意思
暴敛横征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政府或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尤其通过过度税收、强制性劳动等方式。该成语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批评梁惠王的剥削政策,表示这种行为会破坏国家根本,导致百姓困苦和社会动荡。其近义词包括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等,反义词为轻徭薄赋、仁政爱民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不要误用或滥用,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历史背景理解和使用。
民脂民膏是什么意思
“民脂民膏”是一个成语,形容百姓的财富或劳动成果。源于古代社会现实,用于形容人民辛劳积累的财富。其近义词包括民生之计、民众之财等,反义词如官府之财、私人之富等。在古代,统治者常滥用民脂民膏导致国家贫弱,政府应珍惜并用于民生建设。错误用法包括滥用词语含义、随意搭配词语、不恰当语境使用等。总的来说,“民脂民膏”提醒我们重视人民财富和资源,合理监管与分配,促进国家繁荣。
元元之民是什么意思
元元之民的读音元元之民的读音为:yuán yuán zhī mín。元元之民的含义“元元之民”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百姓中的一员。其中,“元元”表示善良、纯朴的意思,而“之民”则指代人民、百姓。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普通善良的百姓。元元之民的典故该成语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原句为“元元之民,其生若遗”。在古代,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身份地位。此外,该成语也有着历史典故的背景,如《左传》中就有“元元之民,饥寒交迫”的描述,表达了古代社会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元元之民的近义词黎民百姓:指普通的老百姓。草根民众:指社会最底层的普通民众。寻常百姓:指平凡的、普通的百姓。民众:泛
民不堪命是什么意思
民不堪命的读音为mín bù kān mìng,表示百姓无法承受或承担某种痛苦或重压。这一成语源于《左传》等古代文献,用于形容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等状况,反映了人民的无奈和痛苦,以及社会的不公和矛盾。民不堪命的近义词有民不聊生、民生凋敝等,反义词有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等。在运用该成语时,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或与其他正面词汇连用。
万家生佛是什么意思
万家生佛的读音标注拼音:wàn jiā shēng fú万家生佛的含义“万家生佛”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能够给众多百姓带来福祉和安宁,如同佛祖一般慈悲为怀,庇护众生。此成语中的“万家”指的是众多的家庭或人民,“生佛”则是指能像佛一样给予众生恩泽和庇护的人或事物。万家生佛的典故此成语的典故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佛教传说。在佛教文化中,佛祖被视为众生之主,能够庇护众生,给予他们平安和福祉。因此,“万家生佛”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崇高威望和广泛影响力的人或事物,他们如同佛祖一般,能够给众多百姓带来福祉和安宁。万家生佛的近义词以下是“万家生佛”的几个近义词:慈悲为怀:形容人具有慈爱和宽容之心
衣食税租是什么意思
衣食税租的读音衣食税租,读音为yī shí shuì zū。衣食税租的含义“衣食税租”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和赋税负担。其中,“衣”和“食”分别指代百姓的穿衣和饮食需求;“税”指古代的赋税制度;“租”则指地租或田赋。因此,“衣食税租”整体上表达了百姓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而需要承担的赋税和地租等经济负担。衣食税租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社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基本经济状况和百姓的生活状态。在古代社会,百姓需要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地租等经济负担,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因此,“衣食税租”这个成语常常被用来描述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和百姓的经济压力。典故一在古代的农耕社会中,农民们需要缴纳大量的地
发政施仁是什么意思
“发政施仁”是一个成语,读音上标注为fā zhèng shī rén。它的核心意义在于发布仁德的政令以治理国家,强调政治的道德性和人文关怀。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治国”理念。近义词如仁政爱民、宽政惠民等,都强调仁慈和对民众的关怀。相对的,反义词如暴政虐民、苛政猛于虎等,则表现对民众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正确使用上,该成语需避免用于描述残忍暴虐的行为,并应真正体现在实际的政治行为和政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