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博文约礼,成语,指广泛学习和深入理解并遵守礼仪规范的行为。其源自古代儒家思想,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该成语涵盖了对知识的广博探求和对品德行为的礼仪约束。近义词如博学多才、知书达理、博雅多才等,反义词为浅尝辄止、不知礼仪、庸才俗学等。使用时需正确理解其含义,避免片面理解,注重学习和修养的结合。
博文约礼的读音
博文约礼的读音为:bó wén yuē lǐ。
博文约礼的含义
“博文约礼”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广泛学习、深入理解,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具体来说,“博文”指的是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而“约礼”则是指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仪规范。这个成语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即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举止。
博文约礼的典故
“博文约礼”的典故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的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深入的思考来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同时也要遵守礼仪规范,做到言行举止得体。这个成语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等,这些著作中都有关于学习和修养的论述。
博文约礼的近义词
- 博学多才:指学识广博、多才多艺的人。
- 知书达理:指有文化、有教养、懂礼仪的人。
- 博雅多才:指既有广博的知识,又有高雅的品德和才能的人。
博文约礼的反义词
- 浅尝辄止:指只了解一点皮毛,不求深入理解。
- 不知礼仪:指不懂得遵守礼仪规范的人。
- 庸才俗学:指没有特别突出的才华和学问的人。
博文约礼的例句
- 他是一位博文约礼的学者,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举止得体。
- 他总是以博文约礼的态度对待学习,深受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 他在学术上博文约礼,对每个问题都能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
- 他的行为举止总是符合礼仪规范,是一个博文约礼的典范。
-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而且还能以博文约礼的态度待人接物。
- 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博文约礼,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品德修养。
- 在工作中,他始终保持博文约礼的态度,深受同事们的尊敬和信任。
- 他的演讲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言谈举止都符合礼仪规范,真正做到了博文约礼。
- 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是一个博文约礼的人,深受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 他以博文约礼的精神追求学问和品德的双重提升。
错误用法
在错误用法中,人们可能会将“博文约礼”误解为只注重学习而不顾及礼仪规范,或者只注重礼仪规范而不重视学习。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没有真正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价值。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将学习和修养结合起来,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举止。例如:在与人交往中,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在学习中只追求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等都是错误的用法。
你可能感兴趣
礼记 儒行读后感
礼记 儒行读后感(第1篇)礼记 儒行读后感初读《礼记·儒行》,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古老而庄重的文化殿堂。此书作为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深沉的内涵与博大的思想体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礼记·儒行》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让我初读之时便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他们对道德、人文的追求。其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之间的铺垫和转折自然流畅,让我对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本书主要讲述了儒家行事的规范与道德标准,通过对儒者品行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儒家对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追求。书中详细描述了儒者的学习、修养、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书中对于“仁爱”与
学记 礼记读后感
学记 礼记读后感(第1篇)学记 礼记读后感学记与礼记,作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不仅记录了古人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初次翻阅这两部经典,我感受到了古代智者对教育理念的独特见解,以及他们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学记与礼记的内容丰富而深邃,从教育理论到实践方法,从道德规范到社会秩序,无不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它们不仅为我们描述了古代学校教育的概况,更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方法和意义。这两部经典所提及的教育原则与道德规范,与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学记中提及的“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等教育方法,强调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要激发学生的
论语 礼 读后感
论语 礼 读后感(第1篇)《论语》之“礼”读后感《论语》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其中的“礼”对于理解中华文化及其伦理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初次翻阅《论语》时,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从语言风格到教育哲学,都体现出古人的深邃思考。《论语》中的“礼”,不仅仅是礼仪规范,更是一种道德准则和人生智慧。它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家庭关系、社会秩序等多个方面。在书中,我了解到“礼”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书中通过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生动地展现了“礼”的实际应用。如孔子的弟子问礼,孔子给出的回答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际操作的建议。这使我
论语1.10读后感
论语1.10读后感(第1篇)《论语》1.10读后感《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乃至东亚的哲学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初次翻阅时,我深感其文字的精炼与深邃,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刻的智慧。在1.10章节中,孔子对于“仁”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他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描述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和态度。书中提到“仁者爱人”,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爱与关怀。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指导,也是对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这一章节中,孔子还谈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观点表达了对于知识的不同层次和态度,使我明白学习不仅是求知的过程,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投入。结合个人见解,我认为这一
汉官威仪是什么意思
汉官威仪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古代官员的庄重威严和礼仪制度。其源于汉朝的官制和礼仪制度,强调官员的尊贵和礼仪规范。汉官威仪的读音为hàn guān wēi yí。该成语可以形容官员在正式场合的形象,彰显其权威和地位。其近义词包括官威赫赫、庄重肃穆等,反义词则为轻浮失态、草率从事等。使用时应避免在非正式场合、贬义语境或现代语境不符合的情况下使用。文章中描述了汉官威仪的历史背景、含义、用法及注意事项。
敦诗说礼是什么意思
敦诗说礼是一个成语,意为崇尚诗书,讲求礼节。源自《论语·泰伯》,表示对诗歌和礼仪的重视。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君子以诗歌表达情感,以礼仪尊重和照顾他人的情境中。其近义词包括崇文尚礼、儒雅风流等,反义词为无礼无序、粗俗不雅等。在使用时需注意避免过度或不当使用,根据具体语境恰当选择。总的来说,“敦诗说礼”强调了文化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礼记 读后感
礼记 读后感(第1篇)《礼记》读后感《礼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初读之时,便被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书中不仅记录了古代的礼仪规范,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道德追求。《礼记》内容广泛,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和礼乐理论。它以礼为核心,从各种礼仪规范出发,详细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全书通过众多的篇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礼”的重视和实践。其中,对于社会各阶层的行为规范、家庭伦理以及国家政治制度的探讨,都让我深感其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其中对于家庭伦理的描述。书中强调的孝道、亲情和家庭和睦,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
礼100读后感
礼100读后感(第1篇)《礼100》读后感初读《礼100》,我被其深邃的内涵和精炼的语言所吸引。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礼仪指南,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文化与传统的著作。其语言风格流畅而富有韵律,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魅力。《礼100》主要讲述了中华传统礼仪的核心内容,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到重大场合的礼仪规范,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通过讲述礼仪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礼仪的重要性。书中还涉及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与理解等主题,展现了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在众多内容中,我最为欣赏的是书中对礼仪的独特见解。它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心的修养和文化的传承。书中通
诗礼之训是什么意思
诗礼之训是一种源于古代中国教育的传统方式,强调以《诗经》和《礼记》等经典文献的教诲和规范来教育后辈,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教育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注重礼仪之教、道德教化等方面。典故源自孔子等历史人物的教育方式,并在古代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使用诗礼之训时要注意场合和语境的合适性,避免错误用法。
6年级上册传统文化读后感
《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读后感》阅读六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材后,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如古代的诗词歌赋、传统节庆习俗等,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通过学习,我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还汲取了人生的智慧和启示。书中的故事情节也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我也对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产生了浓厚兴趣。学习这本传统文化教材是一次宝贵的经历,让我更加了解和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