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的拼音

【本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危”字的拼音、部首、笔顺等基本信息,详细阐述了“危”字在汉语中的含义,包括危险、不安全、威胁、损害、高、耸、端正等。同时,文章还解析了“危”字的动词、形容词、名词等不同词性及其用法,并提供了相关例句。最后,“危”字也被用作姓氏。摘要完毕。

危的拼音

危的拼音

危的拼音

wēi

危的部首

危的部首

危的笔顺

危的笔顺

丿,㇇,一,丿,𠃌,乚

撇,横撇/横钩,横,撇,横折钩,竖弯钩

危的含义

危的含义

危险;不安全(跟“安”相对):~急。~难。转~为安。居安思~。

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害。~及。

指人快要死:临~。病~。

高;高耸:~冠。~樯。~楼。

端正;正直:正襟~坐。

二十八宿之一。

姓。

危的详细解析

危的详细解析

危险;不安全(跟“安”相对):~急。~难。转~为安。居安思~。

使处于危险境地;损害:~害。~及。

指人快要死:临~。病~。

高;高耸:~冠。~樯。~楼。

端正;正直:正襟~坐。

二十八宿之一。

姓。

危 [wēi]

〈动〉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危,在高而惧也。——《说文》

决危而美名者。——《鬼谷子》。注:“山高也。”

榣木不生危。——《国语·晋语》。注:“高险也。”

高而不危。——《孝经》。郑注:“殆也。”

恐惧;忧惧

窃为君危之。——《战国策·西周策》

又如:人人自危;危心(心存戒惧);危怖(恐惧不安);危栗(恐惧战栗);危气(气馁;危惧);危悚(危悰,危惧);危视(惊视);危睇(俯视而感到惊恐)

威胁,摧败

能危山东者,强 秦也。——《战国策·齐策一》

使危险;伤害;损伤

今先生之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韩非子·问田》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危国(危害国家)

败亡,灭亡

魏必危。——《战国策·秦策四》

怀疑,疑虑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吕氏春秋·明理》

〈形〉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唐·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危楼(高楼);危巧(高峻而精巧);危邪(高而偏斜);危岑(高峻的山峰);危砌(高墙);危柯(高枝);危亭(耸立于高处的亭子);危冠(古时的高冠);危台(高台)

危险;危难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韩非子·十过》

危而不持。——《论语·李氏》

安危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

又如:危地(危险的地方);危急存亡之秋(危险急迫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危道(危险的措施);危行(危险的行动);危危(极其危险);危困(危急困穷);危脆(危险脆弱)

很陡峭的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 王维《过香积寺》

又如:危径(险峻的山路);危狭(险峻狭窄);危峭(高峻峭拔);危峨(高峻的山岭);危峰(高峻的山峰);危崖(高峻的悬崖);危朗(高峻而开朗);危峦(险峻的山峦);危壁(陡峭的山崖)

特指人将死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素问》。王冰注:“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

又如:病危;垂危

绷得紧;强劲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周礼》

端正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庄子》

又如:危坐(端坐;正坐)

不正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

〈名〉

屋脊

痤( 范痤)因上屋骑危。——《史记·魏世家》

艰难困苦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副〉

几乎;差点儿

我危得之。——《汉书》。颜师古注: 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为天子也。”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火很危险的古诗词

描写火很危险的古诗词(第1篇)描写火很危险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古诗词列表《火》汉乐府民歌火灭烟消尽,余烬尚留痕。烈焰焚草木,无情毁万民。《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火中雷惊夜空舞,悲欢情,危未尽。烬落遗灰万国恨,余生当可定太平。《金陵怀古》明·袁宏道山围故国郁苍苍,烟笼危楼映日光。风卷残云烧野火,烬余草木成灰黄。二、诗词解析汉乐府民歌《火》描述了火的危险性,火焰燃烧后烟消云散,但余烬仍能留下痕迹,警示人们火的破坏力之大。烈焰无情地焚烧草木,给百姓带来灾难。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了火的危害性。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火险的诗,但在“火中雷惊夜

倒悬之危是什么意思

倒悬之危是一个成语,读音为dào xuán zhī wēi,用以形容极度困难、极度危险的状态。其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残酷刑罚“倒挂金钟”。该成语的含义强调了困境的严重性,如同被倒挂着一样,生活或处境十分艰难。其近义词有千钧一发、危在旦夕等,反义词则包括安然无恙、安居乐业等。使用倒悬之危时需谨慎,需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避免用法不当或与其他成语混用。例句中的使用场景包括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的极端困境。

旦夕之危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旦夕之危”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例句。该成语形容形势非常紧迫的危险或危机。在运用时需注意避免滥用、与具体时间混淆以及与其他类似成语混用。文章还提供了关于该成语的错误用法注意事项。

巉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巉”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其含义。描述了“巉”表示山势高险的样子,并提供了详细的解析。通过经典文献如《徐霞客游记》和苏轼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巉字的意义,如巉刻、巉峭、嶙峋突兀等,展现了其形容山势险峻的特质。

崒的拼音

本文介绍了汉字“崒”的拼音、部首、笔顺及其含义。该字意指山峰高耸险峻,也可形容高超、出类拔萃。同时,古通“萃”,有聚集之意。文章还解释了崒在诗句中的用法,如形容山势高峻。

忘战者危是什么意思

忘战者危的读音忘战者危的读音为:wàng zhàn zhě wēi,其中“忘”表示忘记,“战”表示战争,“者”表示人或事物,“危”表示危险。忘战者危的含义“忘战者危”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如果忘记战争的严重性,或者忘记备战的重要性,就可能会面临危险或灾难。这个成语强调了战争的严峻性和备战的重要性,提醒人们时刻保持警惕和准备。忘战者危的典故“忘战者危”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军事思想。在古代,战争是常见的现象,人们对于战争的威胁和备战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这个成语被用来强调备战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的威胁和危险。具体来说,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著作和历史事件。例如

履险蹈危是什么意思

履险蹈危是一个形容面对危险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成语。其字面意思为踩踏险境,步入危险之地,强调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决心。该成语源于古代英雄事迹,典故具体出处可能有所不同,但传达的勇敢和决心精神被普遍认可。其近义词包括勇往直前、冒险犯难等。反义词包括畏缩不前、胆小如鼠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场合,避免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同时保持其原有的结构和意义,避免滥用或误用成语结构。文章中的例句展示了履险蹈危的勇敢行为。

累卵之危是什么意思

累卵之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lěi luǎn zhī wēi。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如同堆叠的鸡蛋一样岌岌可危。其源于古代故事,强调事物叠加起来的脆弱和不稳定。近义词包括千钧一发、岌岌可危等。反义词则是形容平安无事、坚固不易破坏的成语。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场合、词语搭配和正确使用语境,避免与其他成语混淆。累卵之危的例句包括公司陷入危机、个人面对重大困境等场景。错误用法包括不当使用场合、与其他成语混淆和滥用词语搭配。

行不履危是什么意思

行不履危的读音行不履危的读音为xíng bù lǚ wēi。行不履危的含义“行不履危”是一个成语,指的是在行动中不陷入危险或困境。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行动中要谨慎小心,避免因疏忽而陷入危险之中。行不履危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于古代,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智者如何谨慎行事,避免陷入危险之中。据说在古代,有一位智者,他总是能够在行走时避开危险,不让自己陷入困境。他的智慧和谨慎让人们十分钦佩,于是就形成了“行不履危”这个成语。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典故和出处,如《左传》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强调了人们在行动中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因疏忽而陷入危险之中。行不履危的近义词小心翼翼:形容人做事非常小心

孤履危行是什么意思

孤履危行是指独自行动在危险的地方或处境中,形容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典故包括出自《左传》的描述和古代隐士伯夷的事迹。近义词有勇往直前、临危不惧等,反义词包括畏首畏尾、胆小如鼠等。例句中有他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寻找真相等孤履危行的勇敢行为。错误用法包括误用为普通勇敢行为的描述和与其它无关词语的混用。以上是对孤履危行的一些基本介绍和用法示例。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