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爱分明是什么意思

憎爱分明的读音憎(zēng)爱(ài)分明(míng),拼音为zēng ài fēn míng。憎爱分明的含义憎爱分明,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持有鲜明的憎恶或喜爱之情,态度明确,毫不含糊。该成语强调了人们在情感上的鲜明态度和立场。憎爱分明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古人常常用“爱憎分明”来描述一个人在情感上的态度。例如,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往往被描绘为憎恶邪恶势力,喜爱正义事业,爱憎分明。此外,一些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憎爱分明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憎爱分明的近义词爱憎分明:指对事物有明确的喜爱和憎恶态度。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黑白分明:形容是非、正误分明,态度鲜明。善恶分明:指对善恶有明确的判断和态度。憎爱分明的反义词暧昧不明:指态度、关系等不清晰、不明确。模棱两可:指对事情的态度不明确,含…
成语 2024-09-24

增砖添瓦是什么意思

增砖添瓦的读音增砖添瓦的读音为:zēng zhuān tiān wǎ。增砖添瓦的含义“增砖添瓦”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建筑过程中增加砖块和瓦片,引申为在某个事业或项目中做出微小但重要的贡献。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某个领域或某个项目中所做的贡献,虽然看似微小,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增砖添瓦的典故该成语并没有明确的典故出处,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在古代建筑中,砖和瓦是建筑的基本材料,增加砖和瓦对于建筑物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增砖添瓦”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某个事业或项目中做出贡献的重要性。增砖添瓦的近义词锦上添花:指在已有的好事上再增添一些更好的事物,与“增砖添瓦”有类似的意思,但更强调在已有的基础上增加更好的东西。添油加醋:原意是增加调料使食物更美味,引申为在原有的基础上…
成语 2024-09-24

增收节支是什么意思

增收节支的读音标注拼音:zēng shōu jié zhī增收节支的含义“增收节支”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其含义是增加收入并节约开支。具体来说,它强调了通过提高收入和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来达到增加财富或实现经济目标的目的。增收节支的典故“增收节支”这一成语并没有特定的典故或出处,它是在长期的财务管理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然而,其背后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理财智慧和节俭精神。增收节支的近义词开源节流:指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注重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精打细算:形容在财务管理上非常细心和谨慎,既注重增加收入,也注重控制支出。量入为出:指根据收入的多少来安排支出,保持收支平衡。增收节支的反义词铺张浪费:指在消费上不加节制,浪费资源和财富。入不敷出:指收入无法满足支出,经常处于负债状态。挥霍无度:形容花钱没有节制…
成语 2024-09-24

曾无与二是什么意思

曾无与二的读音曾无与二,读音为“zēng wú yǔ èr”,其中“曾”字读作第一声,即“zēng”,表示曾经或未曾;“无”字读作第二声,即“wú”,表示没有;“与”字读作第三声,即“yǔ”,表示给予或与某物相匹配;“二”字读作第四声,即“èr”。曾无与二的含义曾无与二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在某个领域或范围内非常突出,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对手或事物。它强调了某个人或事物的卓越和独特性。曾无与二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可以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其含义。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独步天下”或“独树一帜”等词语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的卓越和独特性。而“曾无与二”则更加强调了其无可比拟的地位和优势。曾无与二的近义词独一无二:形容某个人或事物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出类拔萃:形容某个人或…
成语 2024-09-24

曾母投杼是什么意思

曾母投杼的读音曾母投杼的读音为:zēng mǔ tóu zhù。曾母投杼的含义“曾母投杼”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指的是曾参的母亲听到有人诽谤自己的儿子而信以为真,从而产生怀疑而投掷梭子自杀的典故。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听到谣言后,对他人产生不信任,甚至做出过激反应。“曾母”指的是曾参的母亲,“投杼”则是指投掷织布的梭子。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因为听到不实之词或流言蜚语,而轻易地相信并做出过激反应,导致严重的后果。曾母投杼的典故典故出自《战国策》中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为人正直守信。一天,曾参在外学习,他的母亲在家中听到有人传言说曾参杀人。尽管曾母平时对儿子非常信任,但因为传言过多,她开始怀疑起来,最终因无法承受这种压力而投掷梭子自杀。这个典故在历史上被广泛引用,用来形容因轻信谣言而做出过激反应…
成语 2024-09-24

曾经沧海是什么意思

曾经沧海的读音曾经沧海的读音为:céng jīng cāng hǎi。曾经沧海的含义“曾经沧海”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曾经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迁。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或者对某事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在情感上,它也常用来形容对某个人或某段感情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曾经沧海的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告子》中的“观海之变”。典故中描述了孔子与子贡关于海的对话,孔子以海的变化比喻人事的变迁。此外,还有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也运用了“曾经沧海”的意象,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林黛玉的深情表白:“你若不嫌弃我,我就算你一辈子的人了,我这一生只爱你一个人,我愿意‘曾经沧海难为水’。”曾经沧海的近义词历经风霜饱经世故世事洞明阅历丰富沧桑巨变这些近义词都表达了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的含义。曾经沧海的反…
成语 2024-09-24

曾几何时是什么意思

曾几何时的读音曾几何时的读音为:zēng jǐ hé shí。曾几何时的含义“曾几何时”是一个表示时间流逝的成语,用来形容过去的时间已经很久远,或者表示某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它通常用来引出回忆或感慨,表达对过去事情的怀念或感慨。曾几何时的典故“曾几何时”的典故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籍。在古代,人们常常用“几何”来询问时间的长短或距离的远近,因此“曾几何时”便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过去的岁月。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被用来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感慨。曾几何时的典故出处该成语出自于《东周列国志》,如书中所言:“曾几何时,豪杰满堂。” 这句话意味着时间过得很快,曾经满堂的豪杰现在已经不在了。此外,《史记》等古籍中也有类似用法的记载。曾几何时的近义词昔日往昔久远古时早…
成语 2024-09-24

曾参杀人是什么意思

曾参杀人的读音曾参杀人的拼音是:zēng cān shā rén。曾参杀人的含义“曾参杀人”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因为误会而引起的冤枉或误解。在中文语境中,常常用来形容因无端猜忌或误会而造成的不幸或悲剧性事件。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示不应该因为某种无根据的传闻或偏见而轻易地给人定罪或造成伤害。曾参杀人的典故这个成语源于一个古代的传说。相传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以孝顺和品德高尚而闻名。然而有一天,有人在街上指认曾参杀了人。尽管曾参一再辩解自己无罪,但因为证据不足和人们的误解,他被判有罪并被处以极刑。后来真相大白,真正的凶手被抓获,但曾参已经身首异处。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因无端猜忌和误解而造成的冤枉和悲剧。曾参杀人的近义词误信传言冤枉好人错怪无辜错判案情诬陷良善曾参杀人的反义词明察秋毫公正无私昭雪冤案洗…
成语 2024-09-24

曾不惨然是什么意思

曾不惨然的读音曾不惨然的读音为:zēng bù cǎn rán。曾不惨然的含义“曾不惨然”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脸色或情绪没有丝毫的悲伤或忧愁。具体来说,它表示在面对某些事情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或忧愁,而是显得冷漠、无动于衷。曾不惨然的典故“曾不惨然”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段故事。故事中,晋国大夫赵盾在得知自己的好友去世后,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之情,而是依然保持冷静和镇定。后来,人们就用“曾不惨然”来形容这种面对悲伤或忧愁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情绪反应。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典故和出处可以参考。例如,在《史记》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形容某些人在面对重大变故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表现出过度的悲伤或忧愁。这些典故和出处都进一步丰富了“曾不惨然”这个成语的内涵和意义。曾不惨然的…
成语 2024-09-24

网站栏目

忘记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