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红日三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hóng rì sān gān,用来形容时间已经很晚或事情已拖延很久。其典故源于南朝时期刘焯的故事。近义词有晨光熹微、日上三竿等。反义词有夜幕降临、晨光初现等。使用时要避免错误搭配和过度使用,并注意场合的得体性。
红日三竿的读音
红日三竿的拼音是:hóng rì sān gān。
红日三竿的含义
“红日三竿”是一个成语,原意指太阳升起来已经很高了,通常用来形容时间已经很晚。现在多用来形容人已经起床很久,或者用来形容某件事情已经拖延了很长时间。
红日三竿的典故
“红日三竿”这个成语的典故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出自《南齐书·刘焯传》。相传在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刘焯的人,他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读书。有一天,他的好友孔稚珪前去拜访他,发现他正在窗前读书,而窗外的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光线照在他的书上,映出了一片红色。孔稚珪便形容道:“刘焯红日三竿犹不休。”从此,“红日三竿”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
此外,也有其他典故和出处,如《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也使用了这个成语。不过无论出自哪里,“红日三竿”这个成语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成语。
红日三竿的近义词
- 晨光熹微
- 日上三竿
- 旭日东升
以上这些词语都和“红日三竿”有类似的意思,可以用来形容太阳已经升得很高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
红日三竿的反义词
- 夜幕降临
- 晨光初现
- 暮色四合
这些反义词可以用来形容时间还很早或者太阳还没有升起来的情况。
红日三竿的例句
- 他红日三竿才起床,真是懒洋洋的。
- 早上九点多了,他还在床上躺着,真是红日三竿了。
- 昨晚熬夜太晚,今天早上醒来已经是红日三竿了。
- 周末的早晨,他总是喜欢赖床到红日三竿才起床。
- 他在家里无所事事地度过了一天,直到晚上才感觉像是过了红日三竿一样。
- 每天早上他都要等到红日三竿才肯离开温暖的被窝。
- 尽管是周末,但他还是早早地起床了,不想让时间过得像红日三竿一样无趣。
- 他的工作总是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完成,就像每次都要等到红日三竿才起床一样。
- 早上七点钟就已经是红日三竿了,他还在床上做着美梦呢!
- 周末的早晨阳光明媚,但他却一直躺在床上直到红日三竿才起床享受这美好的一天。
红日三竿的错误用法
虽然“红日三竿”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但在实际使用中也要注意其用法是否恰当。以下是一些错误用法:
- 用法不当:将“红日三竿”用于形容时间还早的场合,如“早上七点钟还是红日三竿呢”。这种用法是不恰当的,因为“红日三竿”本身就意味着时间已经很晚了。
- 搭配不当:将“红日三竿”和其他不相关的词语搭配使用,如“他今天心情红日三竿”。这种搭配是不恰当的,因为“红日三竿”并不能形容人的心情。
- 过度使用:在文章或口语中频繁使用“红日三竿”,可能会让读者或听众感到重复和啰嗦。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适量使用,避免过度依赖。
- 不分场合:在一些正式或严肃的场合中使用“红日三竿”,可能会显得不够得体或不够庄重。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是否合适。
你可能感兴趣
日出三竿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成语“日出三竿”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汇。该成语指太阳升到日晷上竹竿影子夹角九十度时的时间点,通常形容起床过晚或时间过得快。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常见用法、错误使用示例以及使用场合的注意事项。
日已三竿是什么意思
“日已三竿”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ì yǐ sān gān,原意指太阳升到三根竿子那么高,形容时间到了中午时分。该成语源于南朝徐文远测量太阳高度的典故,也广泛应用于古代文学和历史中。其近义词有晚霞初照、午时已过等,反义词有夜幕降临等。该成语可用来形容起床晚、忙碌一天等场景,但需注意其正确用法,避免误解和误用。
日上三竿是什么意思
日上三竿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太阳升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通常指代上午比较晚的时候。其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计时方法。该成语的读音为rì shàng sān gān,含义是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近义词有近午、午时已过、太阳高照等。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使用场合和避免与其他词语混淆。错误用法包括使用不当的场合、与其他词语混淆和滥用成语。
日高三丈是什么意思
“日高三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rì gāo sān zhàng。原意形容时间已经不早或太阳升得很高,也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地位、声望等非常高。典故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该成语的近义词有旭日东升、声名显赫等,反义词为夜幕降临、默默无闻等。使用时应避免不当场合、与其他成语混淆、过度夸大和搭配不当等错误用法。例如,“他的企业已日高三丈,拥有产业链和团队”,表达其地位和声望之高。
尸居余气是什么意思
尸居余气是一个成语,读音为shī jū yú qì,指人精神萎靡,气息奄奄,如同僵尸般没有生气。其出自《左传》中的故事,赵盾因劳累病倒被形容为“尸居余气”。该成语可用于形容人虽活着但缺乏活力与能力。近义词有气息奄奄、萎靡不振等。反义词有生机勃勃、神采奕奕等。使用时应避免误用对象、用法不当、语境不合适及搭配不当。例如,不可用于描述刚刚失去活力但仍努力的人或事物,或在轻松场合使用。
箭在弦上是什么意思
箭在弦上的读音为jiàn zài xián shàng。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紧急且无法改变的状态,源于古代射箭活动。事情已经到了必须进行的阶段,无法避免或改变。近义词包括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劫难逃等。反义词有游刃有余、缓兵之计、可有可无等。文章通过例句展示了箭在弦上的用法,并强调了避免错误使用的注意事项。
反水不收是什么意思
反水不收的读音为fǎn shuǐ bù shōu,是一个成语,形容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如同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该成语来源于古代故事,常用来比喻事情的严重性。其近义词有“覆水难收”、“木已成舟”、“悔之晚矣”,反义词则包括“浪子回头”、“转危为安”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应注意避免不恰当的语境和语气搭配,避免造成误解。例如,该成语常用来形容决策、计划或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或挽回的情况。
日落西山是什么意思
文章摘要如下:“日落西山”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事物或状态已经到了衰落、即将结束的阶段,来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现象和文学创作。它常被用来比喻人或事物的发展趋势已经由盛转衰。典故中,“西山”象征着一种自然或人事的衰退状态。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但需注意,这个成语不可滥用,不能用于描述朝阳初升的场景或短暂事件,且在使用时需考虑语境是否合适,避免显得过于悲观或消极。
驷马不追是什么意思
驷马不追的读音驷马不追的读音为:sì mǎ bù zhuī。驷马不追的含义驷马不追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发生,无法挽回或追回。它强调了时间的不可逆性以及事情的严重性。具体来说,驷马不追意味着即使有四匹马拉的车也无法追回已经发生的事情,比喻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驷马不追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人因为疏忽大意,错失了重要的机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后来人们就用“驷马不追”来形容这种无法挽回的情况。虽然具体的典故和出处可能因历史记载而有所不同,但这个成语所传达的含义是普遍而深刻的。驷马不追的近义词覆水难收: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就像泼出去的水无
油干火尽是什么意思
油干火尽的读音拼音:yóu gān huǒ jìn标注拼音为“yóu gān huǒ jìn”,其中“油”读作yóu,“干”读作gān,“火”读作huǒ,“尽”读作jìn。油干火尽的含义“油干火尽”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精力、资源等已经消耗殆尽,接近于极限状态。它形容的是一种极端的状态,就像油已经完全烧干,火也即将熄灭一样。油干火尽的典故这个成语典故来源于古代的军事和战争。在古代战争中,常常需要点燃火把来照明或传递信号,如果油灯的油烧干了,火也就会渐渐熄灭。因此,“油干火尽”就成为了形容战争中资源即将耗尽,形势严峻的常用表达。此外,也有说法认为这个成语与古代的冶炼、铸造等工艺有关,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