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成语“皓首穷经”的读音拼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提供了相关例句。皓首穷经意指年老之后仍坚持钻研学习经典,表达了对学识追求的坚持和执着精神。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其中孔子的故事最为人所熟知。该成语的错误用法也进行了说明。
皓首穷经的读音
拼音:hào shǒu qióng jīng
标注:hào(浩),shǒu(首),qióng(穷),jīng(经)。
皓首穷经的含义
“皓首穷经”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年老之后还在刻苦钻研、学习经典。其中,“皓首”指的是白头,即年老;“穷”表示刻苦、深入地研究;“经”则指经典,如儒家经典等。因此,“皓首穷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晚年仍然坚持学习,深入研究经典,具有深厚的学识和修养。
皓首穷经的典故
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文人墨客以“皓首穷经”为榜样,终身致力于学问的追求。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典故是:孔子晚年曾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后,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学问,直到白发苍苍还在研读经典,因此被后人誉为“皓首穷经”的典范。
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关于“皓首穷经”的典故和故事,如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晚年仍然勤奋读书,他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可以被看作是“皓首穷经”的一种体现。
皓首穷经的近义词
- 白首穷经:指年老之后还在刻苦钻研、学习经典。
- 孜孜不倦:形容勤奋努力、不懈努力的样子。
- 笃学不倦:形容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皓首穷经的反义词
- 不学无术:形容没有学问或缺乏技能的人。
- 半途而废:指做事不坚持到底而中途放弃。
- 游手好闲:形容闲散懒惰、无所事事的样子。
皓首穷经的例句
- 他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仍然皓首穷经,每天都在研读古籍。
- 这位老学者皓首穷经的精神令人敬佩。
- 他从小就立志要皓首穷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 他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不惜皓首穷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 他的皓首穷经的精神感染了周围的人,大家都对他表示敬意。
- 他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仍然在继续皓首穷经,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 这本书的作者皓首穷经多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 他为了考取功名,从小就刻苦学习,终于在晚年实现了皓首穷经的梦想。
- 他的知识储备非常丰富,可以说是皓首穷经的代表人物之一。
- 他在学术领域里皓首穷经多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示例:
- 在不应该使用“皓首穷经”的场合使用,如形容年轻人精力旺盛、学习热情高涨的状态。
- 将“皓首穷经”与贬义词搭配使用,如形容某人为了追求名利而“皓首穷经”,这种用法是不恰当的。
- 将“皓首”与“穷”分开解释为“白头加贫穷”,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年老而深入钻研、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上学的古诗词
这篇文章展示了五篇关于描写上学的古诗词,包括每首古诗词的内容及其解析。这些古诗词描绘了学子们早起的情景、求知的渴望、学堂的欢乐气氛以及求学的坚持和毅力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代学子对学识的敬畏和对求知的执着,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方面。
描写劝学的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以劝学为主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的自我修养,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坚持不懈。它们来自不同的朝代和作者,但都在文学上有着重要地位,对教育人们如何对待学习和生活有着深刻启示。这些古诗词的摘要如下:这些描写劝学的古诗词,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作者,主题鲜明,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它们以不同的背景和角度,通过描绘时间的宝贵、知识的力量以及自我修养的提升,传达出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的深刻寓意。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教育人们如何对待学习、提升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启示。在当今社会,这些古诗词依然具有高度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白首穷经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白首穷经”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一些例句。白首穷经指的是年老后仍致力于经典的学习和研究,源于古代读书人。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坚持不懈学习的人,如马融这样的学者。文章最后指出了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如何正确使用这一成语,避免错误用法。
描写书院诗词
描写书院诗词(第1篇)描写书院诗词一、引言书院,作为古代中国文化的圣地,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热点。从唐宋八大家到明清时期的学者,无数文人用诗词赞美了书院之美,表达了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追求。下面将通过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一同领略古代书院的风采。二、古诗词赏析《书院暮归》——宋·朱熹作者:朱熹,宋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朝代:宋朝。解析:此诗描绘了书院傍晚归来的情景,诗中写到“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表达了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时间的珍惜。整首诗以书院为背景,展现了学者的勤奋和书院的宁静之美。《书院杂咏》——明·顾炎武作者:顾炎武,明朝著名思想家、学者。朝代:明朝。解析:此诗描写
描写伴读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伴读的诗词,这些诗词展现了学子们共同学习的情景和深厚的同窗情谊。文章介绍了古代诗词中关于伴读的佳作,如李商隐、白居易、杜甫等人的作品,以及诗经中的相关篇章。同时,也提到了现代社会中伴读之情的珍贵和需要传承的精神。文章强调了伴读不仅是学业上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的朋友和心灵上的知己,他们一起度过漫长的学习岁月,共同追求知识的真谛和人生的价值。这些诗词以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真挚与美好,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更应该珍惜身边的伙伴和同窗,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枕典席文是什么意思
枕典席文的读音拼音:zhěn diǎn xí wén注音:ㄓㄣˇ ㄉㄧㄢˇ ㄒㄧˊ ㄨㄣˊ枕典席文的含义枕典席文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以典籍为枕,以文献为席。形容人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地研读经典,沉浸在学问的海洋中。枕典席文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学者刻苦钻研学问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学者,他为了更好地研读经典,常常将典籍放在枕边,将文献铺在席上,以便随时翻阅学习。他日复一日地研读,不畏艰辛,最终成为了学识渊博的大家。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人。枕典席文的近义词勤学不辍笃学不倦刻苦钻研孜孜不倦博学多才枕典席文的反义词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懒惰成性枕典席文的
描写好学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描写好学的古诗词及其解析,这些诗词以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赞美了学者的勤奋和毅力,也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文章列举了多首与“好学”相关的古诗词,并对其内涵进行解读,引发读者对学习的感悟与启示。文章强调了好学精神的重要性,号召人们珍惜学习的机会和资源,保持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描写学校古诗词
本文列举了五篇描写学校生活的古诗词,并逐一解析了每篇中的古诗词及其背后的情感与寓意。这些古诗词描绘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送别、求知、成长、交流等,体现了学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和青春的舞台所蕴含的深厚情感。文章还感悟了古诗词中的学校生活,强调了珍惜时光、勤奋学习、追求梦想的重要性,并呼吁在现代学校生活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和勇气,用心感受、用心学习、用心成长。虽然这些古诗词已成为历史,但其中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仍对我们有深刻启示。
孙康映雪是什么意思
孙康映雪的读音孙康映雪的拼音是sūn kāng yìng xuě。孙康映雪的含义孙康映雪,原意是指晋人孙康刻苦读书的故事,形容在艰难的环境中仍坚持刻苦学习。孙康家贫,买不起油灯来照明读书,于是在冬天的夜晚,利用雪地的反光来读书。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学习,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孙康映雪的典故孙康是晋代人,家境贫寒,买不起油灯等照明工具。为了能够读书,他常常在寒冷的冬夜利用雪地的反光来读书。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后来人们就用“孙康映雪”这个成语来比喻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仍然坚持学习的人。这个故事在历史文献中有多个记载,如《晋书·孙康传》等。这个典故不仅传承了孙
枕籍经史是什么意思
枕籍经史的读音枕籍经史的读音为:zhěn jí jīng shǐ,其中zhěn是三声,jí是二声,jīng是一声,shǐ是三声。枕籍经史的含义“枕籍经史”是一个成语,其含义是形容人勤奋读书,孜孜不倦地沉浸于经史典籍之中,就像把书当做枕头一样,时刻不离。这个成语强调了对于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于经典的尊重和崇拜。枕籍经史的典故“枕籍经史”的典故源于古代读书人的生活状态。在古代,读书人常常以经史子集为伴,日夜研读,有时甚至将书卷置于头下作为枕头,以示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这种勤奋读书的精神被后人所传颂,并形成了“枕籍经史”这个成语。枕籍经史的出处该成语出自《新唐书·李密传》,原文为:“闻包恺在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