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介绍了古代成语“櫜弓戢矢”的读音、含义、出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该成语意为收拾弓箭,形容停止战斗或准备休战,出自《诗经·鲁颂·閟宫》。其近义词包括偃武息兵、休兵罢战等,反义词包括兴师动众、刀光剑影等。文章还提供了多个例句以展示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櫜弓戢矢”应作为整体理解,误用或拆分使用均为错误。
櫜弓戢矢的读音
櫜弓戢矢(gāo gōng jí shǐ)
櫜弓戢矢的含义
“櫜弓戢矢”是一个古代成语,意为收拾弓箭,形容停止战斗或准备休战。其中,“櫜”指装箭的器具,“弓”和“矢”则分别指弓箭。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停止武力行动,准备休整或和平相处。
櫜弓戢矢的典故
该成语出自《诗经·鲁颂·閟宫》。据传,春秋时期,鲁国国君为了展示自己的武力,命人将弓箭装入櫜中,并准备出征。然而,后来他改变了主意,决定停止战争,于是下令“戢矢”,即将弓箭收起。这个典故后来被用来形容停止战斗或准备休战的情况。
此外,《左传》等古代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些典故和出处都表明了该成语的原始含义和历史渊源。
櫜弓戢矢的近义词
- 偃武息兵
- 休兵罢战
- 止戈散马
- 偃旗息鼓
- 息兵养锐
- 解甲休兵
- 偃武修文
- 止戈为武
- 休养生息
- 偃旗卧鼓
櫜弓戢矢的反义词
- 兴师动众
- 刀光剑影
- 烽火连天
- 战鼓雷鸣
- 征战沙场
櫜弓戢矢的例句
例句一:
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倡导和平共处,让战争的阴霾远离我们,让“櫜弓戢矢”成为常态。
例句二:
经过多年的战争,两国终于达成了和平协议,人民终于可以过上安宁的生活,“櫜弓戢矢”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例句三:
在古代战争中,一旦战争形势不利,将领们往往会下令“櫜弓戢矢”,准备休整待命。
例句四:
在军事演习中,指挥官一声令下,“櫜弓戢矢”,士兵们迅速将武器装备收拾好,等待下一步指令。
例句五:
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努力,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可以暂时“櫜弓戢矢”,享受片刻的安宁和宁静了。
例句六:
在古代战争中,“櫜弓戢矢”不仅是士兵们的命令,也是战争结束的象征。
例句七:
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我们应该倡导和平、反对战争,让“櫜弓戢矢”成为我们的共同追求和目标。
例句八:
在战场上,“櫜弓戢矢”意味着士兵们可以暂时休息一下,恢复体力和精力。
例句九:
在古代战争中,当一方投降时,“櫜弓戢矢”的命令就会响起,标志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例句十:
我们应该珍惜和平、维护和平,让“櫜弓戢矢”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和追求的目标。
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一:将“櫜弓戢矢”误用为形容战争激烈或频繁的情况。例如:“这场战争打得如火如荼,每天都进行着‘櫜弓戢矢’的战斗。”这种用法是错误的,因为“櫜弓戢矢”本身就是形容停止战斗或准备休战的情况。
错误用法二:将“櫜”、“弓”、“戢”、“矢”四个字分开使用,不作为整体理解。例如:“他只带了一把弓,并没有装备齐全的‘櫜弓’。”这种用法忽略了成语的整体意义和语境,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用法应该是将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烽火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首关于烽火的古诗词,这些诗词反映了古代战争、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与探索。通过描绘烽火燃烧的景象,诗人抒发了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向往。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珍贵遗产。在今天这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付出过的人,传承他们的精神与情怀。这些描写烽火的诗词展现了烽火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元朝描写战争诗词
元朝的诗词描绘了一场又一场残酷战争,展现了士兵的悲壮和英勇,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元朝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其深沉、独特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士兵的英勇以及国家的兴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珍贵和平的可贵。在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这些诗词也让我们更加敬佩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而英勇奋斗的将士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
描写战鼓诗词
描写战鼓诗词(第1篇)描写战鼓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一、诗词列表《从军行七首·其四》 杜甫(唐)“鼓角雄山海,春秋气朔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宋)“战鼓声声催人急,马蹄踏破夜深时。”《琵琶行》 白居易(唐)“千军万马倒声去,银山满目挥戈头。”(虽有提及战场之景,但并未直接描述战鼓。)《赴疆曲》 高启(元)“声如轰雷闻空阔,金鼓万点助喧声。”《金陵新亭即事诗》 刘长卿(唐)“烽火照天地,战鼓动乾坤。”二、诗词解析杜甫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描述了边塞的景象,其中的“鼓角雄山海”一句展现了战鼓之声在山海间回荡的雄壮景象,表现了军人的豪情壮志和边疆的苍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志士,他的战争诗词豪放、激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诗词不仅描绘了战争的场面和军人的生活,更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战争残酷的深刻反思。他的诗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评价,表达了词人对战争和政治的深刻理解。同时,他的诗词也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对民族英雄的敬仰。本文提供的文章内容是描写辛弃疾战争诗词的系列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辛弃疾的战争诗词的魅力。文章通过解析具体篇目的内容,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详细解读了辛弃疾战争诗词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文章还从多个角度对辛弃疾的战争诗词进行了评价和影
止戈兴仁是什么意思
止戈兴仁的读音止戈兴仁的读音为zhǐ gē xīng rén。止戈兴仁的含义止戈兴仁,字面意思为停止战争,振兴仁爱。它强调的是和平与仁爱的重要性,通过停止冲突和战争来促进和谐与仁慈。这个成语传达了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以仁爱之心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止戈兴仁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左传》等古籍。在古代,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因此,人们渴望和平与安定,希望能够通过停止战争来恢复社会的和谐与仁爱。这个成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仁爱的向往和追求。典故一:《左传》记载在《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止戈为武,兴仁致治。”这句话表达了通过武力停止战争,以仁爱之心来治理
櫜弓戢戈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櫜弓戢戈”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与反义词,并给出了多个例句。该成语来自《诗经·鲁颂·閟宫》,意指停止战斗,收起武器,表示和平或休战的状态。文章还指出了櫜弓戢戈的正确用法,并警告了错误用法。
朽戈钝甲是什么意思
朽戈钝甲的读音读音:xiǔ gē dùn jiǎ标注拼音:xiǔ(第三声) gē(第一声) dùn(第四声) jiǎ(第三声)朽戈钝甲的含义“朽戈钝甲”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争的疲惫和战事已到尾声的状态。它描述了兵器因长期不用而生锈、战甲因时间久远而变得迟钝的现象,象征着战争的结束或战事的结束阶段。朽戈钝甲的典故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时期,当时士兵们使用的武器和战甲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和磨损,逐渐变得陈旧和钝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的激烈程度逐渐降低,士兵们开始收起他们的兵器,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因此,“朽戈钝甲”逐渐成为了一个代表战争结束或和平到来的象征性成语。朽戈钝甲的近义词疲惫不堪:形容非常疲惫
休牛散马是什么意思
休牛散马的读音休牛散马读音为:xiū niú sàn mǎ。其中,休、牛、散、马分别对应汉语拼音中的xiū、niú、sàn、mǎ。休牛散马的含义休牛散马是指让战车休息,解除武装,表示战争结束或者国家安定,不进行战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国家和平安定,不再需要使用武力的情况。休牛散马的典故该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相传在古代,有位名叫司马相如的文学家,他曾经写了一篇《上林赋》来赞美汉朝的繁荣昌盛。在这篇文章中,他使用了“休牛散马”这个成语来形容国家安定,不再需要使用武力的情况。此外,这个成语也出现在其他历史文献中,如《左传》等。休牛散马的近义词偃旗息鼓:指停止战斗或不再进行战争,与休牛
韬戈卷甲是什么意思
韬戈卷甲的读音韬戈卷甲的读音为:tāo gē juǎn jiǎ。韬戈卷甲的含义韬戈卷甲是一个古代成语,意指将武器和战甲隐藏起来,比喻停止武装行动,不再进行战争或冲突。该成语常用于形容和平、安宁的局势。韬戈卷甲的典故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当时,楚国与吴国是两个强大的国家,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斗。后来,两国君主为了维护和平,决定停止战争,并互相派遣使者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楚国使者用“韬戈卷甲”来形容两国之间的和平局势,表示双方都愿意放下武器,不再进行战争。从此,“韬戈卷甲”成为了一个表示和平、安宁的成语。韬戈卷甲的近义词以下是韬戈卷甲的近义词:偃武修文:指停止武备,振兴文
偃武櫜兵是什么意思
偃武櫜兵的读音偃武櫜兵(yǎn wǔ gāo bīng)偃武櫜兵的含义偃武櫜兵,指停止武事,收起兵甲,即休兵息战的意思。偃,指平息、停止;武,指战争或军事;櫜,指装弓箭的袋子,引申为收藏兵器的意思。因此,偃武櫜兵的整体含义就是停止战争,收藏兵器,表示和平与安宁。偃武櫜兵的典故该成语典故最早出自《诗经·鲁颂·閟宫》中的“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射矢,貊其德音。子孙保之,偃仰于疆场。”此处的“偃仰”便有休整、休憩之意。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国家或地区停止战争,进入和平时期。在历史上,也有许多朝代在实现和平后,将兵器收藏起来,以示不再使用武力。偃武櫜兵的近义词休兵罢战:指停止战争或战斗。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