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刚愎自用是一个形容词短语,读音为gāng bì zì yòng。它用来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固执己见,不听取他人意见,一意孤行。该成语源于《左传》,并有许多历史典故。刚愎自用的近义词包括顽固不化、执迷不悟等,反义词则是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等。在日常生活中,刚愎自用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于固执、不接受他人意见的情况,但在果断或决断力强的情况下不应使用该词语。文章还提到了该成语的误用情况。
刚愎自用的读音
刚愎自用,读音为:gāng bì zì yòng。其中,“刚”指刚强、固执;“愎”指任性、执拗;“自用”则指自以为是。
刚愎自用的含义
刚愎自用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过分自信,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刚强而执拗,一意孤行,自以为是。这种人的行为常常表现为顽固、倔强,不接受别人的规劝或建议。
刚愎自用的典故
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九年》,晋献公宠爱少子夷吾,而夷吾的母亲因出身低微而受到轻视。后来,晋献公去世,夷吾继位为晋惠公。由于他性格刚愎自用,不听从大臣的劝告,最终导致国家动荡不安。此外,历史上还有许多因刚愎自用而失败的例子,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清朝的慈禧太后等。
刚愎自用的近义词
- 顽固不化
- 执迷不悟
- 独断专行
- 一意孤行
- 刚强不屈
- 倔强固执
刚愎自用的反义词
- 虚怀若谷
- 从善如流
- 谦逊有礼
- 博采众长
- 虚心纳谏
- 谦逊谨慎
刚愎自用的例句
- 他总是刚愎自用,不听从他人的建议,结果常常陷入困境。
- 他的决策总是刚愎自用,不顾及团队的意见,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 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地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 他的领导风格刚愎自用,常常忽略他人的意见和贡献。
- 在面对困难时,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表现出刚愎自用的态度。
- 他的行为让人无法理解,完全是一副刚愎自用的样子。
- 他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对别人的意见不屑一顾,表现出刚愎自用的性格。
- 在工作中,他总是刚愎自用,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导。
- 他刚愎自用到了极点,完全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他的决策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刚愎自用的特点。
刚愎自用的错误用法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时会误用“刚愎自用”这个成语。例如:将“刚愎自用”用于形容一个人非常自信或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的场合中是不恰当的。因为该成语含有贬义色彩,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过于固执己见、不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此外,“刚愎自用”也不应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的果断或决断力强的特点。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在形容一个人顽固不化、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时使用。
你可能感兴趣
婞怎么读
这篇文章介绍了汉字“婞”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其含义。该字表示倔强固执的含义,如“婞直”。同时,文章还引用了《说文》、《离骚》、《楚辞·惜诵》及《后汉书·黄香传》等古籍中的描述来详细解释该字的用法和含义,如“婞直(倔强;刚直)”、“婞很(刚强)”等。
刚戾自用是什么意思
刚戾自用是一个成语,形容人性格刚强、执拗,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其拼音为gāng lì zì yòng。该成语的典故并不明确,但常用来描述一些性格倔强的人物。刚戾自用的近义词包括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独断专行等。反义词有从善如流、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等。刚戾自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导致错误的决策和不良后果,因此应学会倾听他人意见,避免刚戾自用的错误用法。
先意承志是什么意思
先意承志的读音先意承志的读音为:xiān yì chéng zhì。先意承志的含义“先意承志”是一个成语,指揣摩父母的心意,顺从父母的意志。它体现了孝顺和顺从的品德,也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和敬爱。先意承志的典故“先意承志”这个成语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孝子故事。在古代中国,孝顺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而“先意承志”正是体现了这种孝顺的精神。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孝经》中提到的舜的故事。舜是古代的圣君,他以孝顺著称,常常揣摩父母的意愿,顺从父母的意志,因此得到了父母的喜爱和尊重。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典故和故事也体现了“先意承志”的精神。典故出处《孝经·谏诤章》:“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之
石心木肠是什么意思
石心木肠的读音石心木肠的读音为"shí xīn mù cháng",其中"石心"表示像石头般坚硬,"木肠"则表示像木头般不灵通,形容人心肠硬、顽固不化。石心木肠的含义石心木肠的字面意思是指石头般坚硬的心和木头般的肠子,引申为形容人的性格固执、倔强,不容易被说服或改变想法。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冷漠、不易动情,或者指人的思想固执、不灵活。石心木肠的典故据传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庄子》中的“石破天惊”和“木雕泥塑”两个成语的组合。在古代,人们常常用石头和木头来比喻人的性格坚硬、不易改变,因此“石心木肠”这个成语便逐渐形成并流传开来。此外,也有一些历史人物被用来形容具有“石心木肠”的性格特点,如古
独是独非是什么意思
文章介绍了“独是独非”这个成语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例句。该成语意指一个人固执己见,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其最早出现在《左传》中,用来形容某些人的偏执和刚愎自用。文章还指出了错误使用此成语的方式,提醒读者在交流、处理问题以及团队合作中应避免采取独是独非的态度,应尊重他人意见,共同协作。
拒谏饰非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成语“拒谏饰非”的读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形容一个人拒绝接受别人的建议或劝告,同时掩饰自己的错误。文章还通过例句展示了其用法,并指出在日常使用中的错误用法。提醒读者在使用成语时需注意其语境和含义,避免误解和误用。
一意孤行是什么意思
一意孤行的读音一意孤行,拼音为 yī yì gū háng。一意孤行的含义“一意孤行”指的是一个人做事全凭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劝告,独断专行,不听从他人的建议或劝导。一意孤行的典故“一意孤行”的典故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赵禹,他因秉公执法、刚直不阿而著称。然而,他的缺点是一意孤行,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个成语的典故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一意孤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晋国大夫赵盾的儿子赵武灵王在继承父亲遗志时,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坚持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地推行改革。这些典故都表达了“
执意不从是什么意思
执意不从的读音执意不从的读音为:zhí yì bù cóng。执意不从的含义执意不从,指坚持自己的意愿而不听从别人的意见或劝告。其中,“执意”表示坚决的意愿或决心,“不从”则表示不接受或不同意。执意不从的典故执意不从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在古代,人们往往强调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劝告,而执意不从则被视为一种不理智、固执的行为。据传,在古代的某个时期,有人因执意不从他人的建议而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听劝告、一意孤行的人。执意不从的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有一段故事描述了某个人因为执意不听劝告而最终导致了失败。此外,在《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也有
置若罔闻是什么意思
置若罔闻的读音置若罔闻的读音为:zhì ruò wǎng wén。置若罔闻的含义置若罔闻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对于他人的劝告或提醒,故意装作没听见或不理睬,好像没有听见似的,形容不重视、不关心。置若罔闻的典故该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意为看见了却像没看见一样,听到了却像没听到一样。后来演变为置若罔闻,用来形容对别人的话语或事情不重视、不关心。置若罔闻的典故出处典故出处之一是《左传·昭公十二年》,其中记载了齐国大夫崔杼因不听从别人的劝告而最终失败的故事。另一个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在鸿门宴上对范增的劝告置若罔闻,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些典故都表达了置若罔闻的含
询于刍荛是什么意思
询于刍荛的读音询于刍荛的读音为xún yú chú yáo。询于刍荛的含义“询于刍荛”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向割草打柴的人询问意见。其中,“询”意为询问,“刍”指的是割草,“荛”指的是柴火。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询于刍荛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的典故,传说古代有一位智者,他总是虚心向身边的人请教,包括割草打柴的劳动者。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智慧,只有通过向不同的人请教,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因此,他常常“询于刍荛”,向劳动者们请教问题。后来,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一个人虚心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询于刍荛的近义词虚心请教谦逊求教请教高明问计于人询于刍荛的反义词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