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夺胎换骨”是一个源自道家修炼的成语,原意指通过修炼达到身心彻底的改变和提升。现多用于形容某人在文学、艺术等领域经过刻苦学习和修炼,达到了全新的境界或水平。该词最早出自道家经典文献,如《抱朴子》。典故中,李白和苏轼的作品被誉为夺胎换骨之作。近义词包括脱胎换骨、改头换面等,反义词为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等。使用时应注意义其深层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文章提供了多个夺胎换骨的例句,展示了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夺胎换骨的读音
读音:duó tāi huàn gǔ
拼音:duó tī huàn gǔ(注音符号)
夺胎换骨的含义
“夺胎换骨”是一个成语,源自于道家修炼的术语,原意指通过修炼达到脱胎换骨的境界,即身心得到彻底的改变和提升。现在多用来形容某人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经过刻苦学习和修炼,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或水平。
夺胎换骨的典故
“夺胎换骨”一词最早出自于道家修炼的经典文献中,如《抱朴子》等。在道家修炼中,夺胎换骨意味着通过修炼内丹等方法,使身体和灵魂得到彻底的改变和提升,达到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境界。后来,这一术语被引入到文学、艺术等领域,用来形容某人在经过刻苦学习和修炼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或水平。
典故一:据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梦见自己进入了一座仙境,得到了神仙的指点,从此他的诗才大发,达到了“夺胎换骨”的境界。
典故二: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和子由渔家诗三首》中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诗被誉为“夺胎换骨”之作,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夺胎换骨的近义词
- 脱胎换骨
- 改头换面
- 焕然一新
- 洗心革面
- 凤凰涅槃
这些词语都表示经过某种改变后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或水平。
夺胎换骨的反义词
- 一成不变
- 墨守成规
- 因循守旧
这些词语表示没有变化或者保持原有的状态,与“夺胎换骨”的意思相反。
夺胎换骨的例句
- 他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终于达到了夺胎换骨的境界。
- 这部作品经过作者的精心打磨,已经达到了夺胎换骨的水平。
- 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夺胎换骨。
- 他的书法作品已经达到了夺胎换骨的境界,每一笔都充满了艺术魅力。
-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语言优美动人,真可谓是一部夺胎换骨的佳作。
- 他经过一番刻苦的学习和锻炼,终于在体育比赛中取得了夺胎换骨的成绩。
-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真可谓是一首夺胎换骨的佳诗。
- 他的音乐作品风格独特,技巧娴熟,已经达到了夺胎换骨的水平。
-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的医术已经达到了夺胎换骨的境界。
- 她的画作风格独特,色彩鲜明,每一幅画都达到了夺胎换骨的艺术水平。
错误用法
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有时会误用“夺胎换骨”这个成语。例如,将其用于形容表面的改变而非深层次的提升和改变,或者用于形容不恰当的对象等。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含义和用法,避免出现错误用法的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
描写净的古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净的古诗词及其解析,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净的意境和内涵。文章提到了柳公权、王之涣、苏轼、王安石、李煜和陆游等诗人的作品,通过描绘山林的静谧、自然的壮阔和心灵的净化,表达了净的深刻理解和表达。文章还提到了一些其他古诗词中也表达了净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欣赏这些古诗词,可以更好地领悟净的内涵和意义,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摘要的结尾强调了古诗词中的净是一种境界、情感与追求,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净化与升华。
描写仙风道骨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关于描写仙风道骨的古诗词的赏析文章,这些文章通过解析古诗词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展现了道家追求的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境界和精神风貌。文章通过描绘山川、道观、悟道瞬间等元素,将读者带入一个超凡脱俗的诗意世界,表达了对道家修心悟道境界的赞美与向往。这些古诗词以优美的笔触传达了一种清新脱俗、心如止水的感觉,启示人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描写道士的诗词
这段摘要主要描述了多篇文章中关于描写道士的诗词的内容。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描绘了道士的生活、境界和形象,展示了道家的超然境界和淡泊名利的态度。同时,这些诗词也传达了作者对道士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这些描写道士的古诗词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道家思想的关注和探索,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的选择。
描写仙翁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多篇文章,均以“描写仙翁的诗词”为主题,探讨了古代诗词中仙翁的形象、诗意及其文化内涵。文章通过列举不同朝代的诗词,解析了仙翁形象的描绘及其所传达的人们对长寿、仙境的向往,以及对道德高尚、风骨清雅的追求。同时,文章也现代人对这些诗词的解读与传承,以及仙翁形象对现代社会的启示。这些描写仙翁的诗词是古诗词中的珍贵财富,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与浪漫的诗意世界,为现代人提供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力量。
描写仙家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关于描写仙家的诗词的系列文章,通过引言、展示具体诗词、分析意境与情感、总结等方式,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如何通过优美的辞藻和独特的意境,描绘出瑰丽多彩的仙境画面。这些诗词不仅具有独特的意境和韵味,还蕴含着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文章希望通过这些诗词,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描写无事诗词
描写无事诗词(第1篇)描写无事的诗词:古诗词中的静谧与悠然一、引言在古诗词的浩瀚海洋中,有许多描绘无事、静谧、悠然生活的诗篇。这些作品或抒发诗人内心的宁静,或表达对生活的深深思考,展现了古人对于生活的独特感悟。下面,我们将一同探寻几首符合“描写无事”主题的古诗词,并深入解析其背后的意境与情感。二、古诗词选读1.《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静谧与悠然。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无事之乐,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2.《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描绘了一幅寂静的山水图,表达了诗人在无事
损之又损是什么意思
损之又损的读音损之又损的读音为“sǔn zhī yòu sǔn”。损之又损的含义“损之又损”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一次又一次地减少、缩减,形容事物逐渐减少到极点或极致。它强调了不断减少、精简的过程,常用于形容事物经过多次的精简和优化,达到了极致的状态。损之又损的典故“损之又损”这个成语源于古代道家思想,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本源,通过不断减少和精简,可以逐渐接近事物的本质和真谛。这个成语最初出现在《道德经》中,用来形容道家修炼的境界。在古代,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形容学问、技艺等经过多次的精进和磨练,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损之又损的典故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于《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
出圣入神是什么意思
"出圣入神"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人的技艺、智慧或境界达到超凡入圣的程度。源自古代文学作品,常用来形容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近义词包括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等,反义词为平庸无奇、粗制滥造等。使用时要避免过度夸张或不当使用,在正式场合或严肃语境下需谨慎使用。
弃智遗身是什么意思
弃智遗身是一个源于道家哲学的成语,读音为qì zhì yí shēn。它指的是抛弃智慧和执念,忘却自身,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个成语的含义体现了道家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其典故源于古代道家思想,表达了人们追求超脱尘世、忘却世俗智慧和执念的境界。近义词包括忘形骸外、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等。反义词则是执迷不悟、贪恋世俗、斤斤计较等。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需要谨慎,避免错误用法,如形容人的智力水平或错误用于描述物质享受或世俗生活的追求。正确的用法是在适合的语境下,表达一个人达到了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忘却执念的状态。
遗形去貌是什么意思
遗形去貌的读音遗形去貌的读音为yí xíng qù mào。遗形去貌的含义“遗形去貌”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超越形体和相貌的境界,形容超越世俗的眼光,不拘泥于外在形象的束缚,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和自由。它强调的是内在的精神境界和超越世俗的追求。遗形去貌的典故“遗形去貌”的典故源于古代道家思想。道家追求的是超越形体和相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脱。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以“遗形去貌”来形容道家修行者的超脱境界。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也与该成语相关,如某些隐士或高人超越世俗,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和宁静。遗形去貌的近义词超凡脱俗:指超出常人,脱离世俗的束缚,达到一种高超的境界。遗世独立:指超脱尘世,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