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倒载干戈”是一个成语,形容战争结束或军队撤退。其含义为将武器倒置、运载离开战场,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典故出自《左传》等历史记载。该成语的近义词有休兵罢战、息兵止戈等,反义词则包括兵戎相向、战火纷飞等。在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倒载干戈,表示停止战斗。在使用该成语时,需要注意语境、书写规范和字音准确,避免误解。
倒载干戈的读音
标注拼音:
dào zài gān gē
倒载干戈的含义
“倒载干戈”是一个成语,形容战争的结束或军队的撤退。其中,“倒”表示颠倒、反转,“载”是运载、携带的意思,“干戈”则代表武器,即刀枪。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将武器倒置、运载着它们(武器)离开战场,象征着战争的结束或撤退。
倒载干戈的典故
典故一: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春秋时期,晋国与秦国交战,晋国大败秦军后,秦国将领孟明视决定撤退,并下令将战车上的干戈倒置在车上,表示不再作战。后来,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战争的结束或军队的撤退。
典故二:在古代战争中,军队在胜利后通常会将武器竖立起来作为胜利的标志。而当战争结束或需要撤退时,则会将武器倒置在车上或马背上,表示不再使用武器进行战斗。这种行为逐渐演变成“倒载干戈”这一成语。
倒载干戈的近义词
- 休兵罢战
- 偃武修文
- 息兵止戈
- 止戈散马
这些词语都含有停止战斗、休整军队的意思,与“倒载干戈”含义相近。
倒载干戈的反义词
- 兵戎相向
- 刀兵纷扰
- 战火纷飞
- 征战不休
这些词语都表示战争、冲突持续不断的状态,与“倒载干戈”的含义相反。
倒载干戈的例句
- 在这场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倒载干戈,返回了家乡。
- 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并倒载干戈。
- 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后,军队开始倒载干戈,撤离了该地区。
- 他率领的军队在战斗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后,决定倒载干戈,不再继续进攻。
- 战争结束后,士兵们将武器倒置在车上,开始了回家的旅程。
- 在和平的曙光下,各国军队纷纷倒载干戈,结束了长期的冲突。
- 他选择了和平解决争端,而不是继续使用武力,这可以被称为倒载干戈的明智之举。
- 经过一番激战后,他们决定暂时休战并倒载干戈。
- 战争的硝烟散去后,士兵们开始收拾武器,准备倒载干戈。
- 在国际社会的努力下,双方终于达成了和平协议并开始倒载干戈。
错误用法
在日常生活和写作中,使用“倒载干戈”这一成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宜随意使用于非军事或非战争场景。该成语主要用于形容战争结束或军队撤退的情境。若在非军事场景中使用,可能会引起误解。
- 不宜与其他词语混淆使用。如“倒置干戈”等变体形式容易与原意混淆,应避免使用。
- 在使用时应注意语境和语气的恰当性。该成语含有较为庄重的色彩,不宜在轻松幽默的语境中使用。同时,应避免过度夸张或夸大其词的使用方式。
- 在书面表达中要注意书写规范和字音准确。避免因书写错误或发音不准确而导致的误解或歧义。
你可能感兴趣
元朝描写战争诗词
元朝的诗词描绘了一场又一场残酷战争,展现了士兵的悲壮和英勇,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这些诗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元朝描写战争的诗词以其深沉、独特的视角,将战争的残酷、士兵的英勇以及国家的兴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珍贵和平的可贵。在欣赏这些诗词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这些诗词也让我们更加敬佩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而英勇奋斗的将士们,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
束戈卷甲是什么意思
束戈卷甲的读音读音:shù gē juǎn jiǎ标注拼音:shù(第四声)gē(第一声)juǎn(第三声)jiǎ(第三声)束戈卷甲的含义含义:形容行军时收起武备,不摆开阵势,或解除武装,表示投降或归顺的姿态。束起武器,卷起铠甲,形容军队撤退或投降的情景。束戈卷甲的典故典故:束戈卷甲这一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行动中。在古代战争中,当一方军队选择撤退或投降时,会束起武器,卷起铠甲,以示无害。这一行为后来逐渐演变成束戈卷甲这一成语。在《史记》等古籍中也有相关记载,例如某位将领在战败后选择束戈卷甲,向敌方投降或表示撤退的意图。此外,在一些古代战争描绘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一成语的应用。束戈
尺兵寸铁是什么意思
尺兵寸铁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武器极小或装备极其简陋。其读音为chǐ bīng cùn tiě,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最早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二》。尺兵寸铁常用来描述战争的艰苦和士兵的艰难处境,形容装备简陋或武器微小的状态。这个成语有时也用于比喻某种极端困境或艰难情况下的资源匮乏。但需要注意,尺兵寸铁专指战争或军事背景下的武器装备情况,不应用于非军事场合或形容人的能力水平。使用时应考虑上下文和语境是否合适。
牢甲利兵是什么意思
牢甲利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láo jiǎ lì bīng,表示军队装备坚固、战斗力强大。其典故源自古代战争时期,军队需拥有坚固的装备和精良的武器以取得胜利。近义词包括精锐之师、铁马金戈、勇武之师等。反义词为散兵游勇、草率从事、残兵败将等。使用时需避免误用,特别是在非军事或非战争场合。
解兵释甲是什么意思
解兵释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ě bīng shì jiǎ。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解除武装,放下武器,通常用来形容战争结束,士兵们解散、归乡的情景。它源于古代战争,用于形容战争结束后的情景或军队的解散、撤退等。解兵释甲的近义词包括休兵罢战、偃武息戈、解甲归田等,反义词有战火纷飞、征战沙场、刀光剑影等。在使用解兵释甲时,需要注意其语境和情感色彩,不能随意使用或与其他成语混淆。需要避免将其用于非军事或非战争的场景中,并注意其搭配的词语是否恰当和准确。
弃甲倒戈是什么意思
弃甲倒戈是一个成语,表示投降或认输的含义。典故出自古代战争中的败军情况,描述军队在战败后放弃抵抗的行为。其近义词包括缴械投降、束手就擒等,反义词则是奋勇抵抗等。在错误用法中,应避免用于非战争或竞争场景的投降行为,以及将成语中的“弃甲”和“倒戈”分开使用。文章提供了多个例句来阐述该成语的正确用法。
卷甲韬戈是什么意思
卷甲韬戈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uàn jiǎ tāo gē。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战争结束或停止战斗,军队休整的状态,也常用来形容将领或军队的威武和纪律严明。它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此外,卷甲韬戈的近义词有偃武修文、休兵罢战等,反义词有兵戎相接等。使用卷甲韬戈时需要注意其特定的语境和用法,不应随意用于其他场合或与其他不相关的词语搭配使用。
刀枪剑戟是什么意思
“刀枪剑戟”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dāo qiāng jiàn jǐ,指代各种兵器。这个成语起源于古代战争,现在常用来形容战争或武器的使用。它出现在《汉书·刑法志》等古籍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该成语的近义词包括兵不厌权、武备齐全等,反义词为和平无战、安居乐业等。在日常使用或文学创作中,需要注意避免对“刀枪剑戟”的错误用法,如用于非战争或非武器相关的场景。文章还提供了有关这个成语的典故、出处、例句和错误用法的相关信息。
案甲休兵是什么意思
“案甲休兵”是一个成语,读音为àn jiǎ xiū bīng,意指放下武器,休整军队,停止战争或军事行动。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境,表示双方和平协议达成或战争结束后的状态。近义词包括休战、止戈、偃武息戈等,反义词则是战火纷飞、征战不休等。在特定情境下使用,如两国达成和平协议后,军队开始案甲休兵。错误用法包括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以及与其它词语混淆使用。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不是主要问题,但我们应该警惕,为实现世界和平而努力。
解甲投戈是什么意思
解甲投戈是一个成语,读音为jiě jiǎ tóu gē。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为脱下战甲、放下武器,用来形容战争结束或双方和解的情况,象征着和平与安宁。它的典故来源于古代的战争故事,可以追溯到《左传》等文献。解甲投戈的近义词包括偃武修文、息兵罢战等,反义词为兵戎相见、刀兵水火等。在日常使用和写作中,需要注意避免将成语用于不当的场合或语境,以免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文章通过多个例子展示了不同场合下使用解甲投戈的方式,形象地描绘出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