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持橐簪笔是一个古代成语,形容古代官员随身携带公文、笔墨等办公用品的情景。该成语源于古代官吏出行时的情景,出自《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传》。持橐簪笔的含义是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处理公务。文章还介绍了该成语的典故、近义词、反义词、例句以及错误用法。
持橐簪笔的读音
持橐簪笔的读音为chí tuó zān bǐ。
持橐簪笔的含义
“持橐簪笔”是一个古代成语,形容古代官员或文职人员出行时,随身携带公文、笔墨等办公用品的情景。其中,“橐”指的是装文具的袋子,“簪”是插簪子的意思,簪笔即插笔于簪,表示随身携带笔墨。整个成语的含义是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处理公务。
持橐簪笔的典故
该成语源于古代官吏出行时的情景。在古代,官员们常常随身携带公文和办公用品,以备不时之需。他们用橐装载公文和笔墨等物品,用簪子插着笔,随时准备记录或处理公务。这个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官员的办公状态和责任感。
持橐簪笔的出处
该成语出自《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传》。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形容官员的威仪和准备就绪的状态。
持橐簪笔的近义词
- 秉笔待命:指手持笔墨,等待命令或任务。
- 备而不发:指事先做好准备,但并不立即行动。
- 整装待发:指整理好行装,等待出发。
持橐簪笔的反义词
- 无所事事:指没有事情可做或没有明确的行动计划。
- 松散无纪:形容做事不严谨、没有纪律性。
- 漫不经心:指对事情不认真、不专注。
持橐簪笔的例句
- 他总是持橐簪笔,随时准备处理公务。
- 官员们出行时,总是显得十分威严,持橐簪笔,气度非凡。
- 他每天都会提前准备好公文和笔墨,持橐簪笔地出现在办公室。
- 他总是那么认真,无论何时何地都持橐簪笔,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情况。
- 在古代,官员们出行时都会持橐簪笔,以示威仪和责任感。
- 他虽然只是一个文书,但每天都像持橐簪笔的官员一样认真工作。
- 他持橐簪笔地走进会议室,准备发表演讲。
- 他总是那么严谨,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持橐簪笔。
- 在工作中,他总是持橐簪笔地处理各种文件和事务。
- 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摆放着公文和笔墨,随时准备持橐簪笔地处理工作。
持橐簪笔的错误用法
错误的用法可能包括将该成语用于描述与公务无关的场景,或者将该成语与其他不相关的词汇混淆使用。例如,不能将“持橐簪笔”用于形容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或者与其他与办公无关的成语混用。此外,也要避免在正式场合使用该成语时出现发音或书写错误的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
意在笔先是什么意思
意在笔先的读音意在笔先的拼音是:yì zài bǐ xiān。意在笔先的含义意在笔先是指事先已经有了明确的想法或意图,然后再用笔墨表达出来。这个成语强调了先有思想,后有表达的过程,强调了构思的重要性。意在笔先的典故意在笔先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在古代,书法和绘画被视为一种艺术创作的过程,需要先有构思,再通过笔墨表达出来。因此,意在笔先被用来形容艺术家在创作时,先有明确的想法和构思,再动手创作。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写作时,先有明确的主题和思路,再开始写作。具体典故之一,据传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构思,再开始书写。他的书法作品常常是先有意而后有笔,因此被后人
扫榻以待是什么意思
“扫榻以待”是一个古代成语,拼音为sǎo-tà-yǐ-dài,表示清扫床榻、恭候客人的到来,展现对客人的尊重和热忱。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待客之道,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扫榻以待的近义词包括虚左以待、扫门以待、敬候光临等,反义词则是不理不睬、拒人千里、漠然置之等。在用法上,该成语通常用于正式场合,表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和充分准备。错误用法包括用于非待客场合、贬义使用以及在口语或非正式场合中使用。
枕戈剚刃是什么意思
枕戈剚刃的读音读音:zhěn gē dào rèn标注拼音:zhěn-gē-dào-rèn枕戈剚刃的含义“枕戈剚刃”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士兵枕着武器,随时准备战斗的英勇姿态。现在多用来形容人时刻准备着,随时可以投入工作或战斗,具有强烈的斗志和决心。枕戈剚刃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战争时期,士兵们为了随时准备战斗,常常枕着武器睡觉。这种状态下的士兵,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那些有强烈斗志和决心的人。枕戈剚刃的出处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其中描述了李广在边境守备时,枕戈待旦的情景。此后,该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枕戈剚刃的近义词砥砺前行:表示意志坚定地前
案无留牍是什么意思
案无留牍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处理事务迅速、高效,不留后患。其典故源于赵广汉处理公文的记录。近义词有办事利索、雷厉风行等。反义词为积案如山、办事拖沓等。使用时需注意其正确的含义和用法,避免误用。
被甲据鞍是什么意思
被甲据鞍是一个古代成语,读音为bèi jiǎ jù ān,形容全副武装,随时准备出征的姿态。其含义是身穿铠甲,靠着马鞍,表示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该成语源于古代军事生活,是形容战士们随时准备出征的情景。它的近义词包括整装待发、全副武装、严阵以待等,反义词有松松垮垮、散漫无序、悠闲自得等。使用被甲据鞍时需要注意其固定搭配和语境,避免用于非军事场合或将其分开使用。
枕戈坐甲是什么意思
枕戈坐甲的读音读音:zhěn gē zuò jiǎ拼音注音:zhěn(三声) gē(一声) zuò(四声) jiǎ(三声)枕戈坐甲的含义含义:指战士们枕着锐利的武器,穿着坚硬的铠甲,随时准备作战。形容严阵以待,时刻准备投入战斗的紧张状态。枕戈坐甲的典故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时期,战士们为了保卫家园或国家,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备战状态。他们将武器枕在头下,身披铠甲坐在战马之上,随时准备出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战士们奋勇向前、不畏艰险的精神状态。枕戈坐甲的出处出处: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赵充国传》,后来在《东周列国志》、《史记》等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枕戈坐甲的近义词近义词:严阵以待枕戈待旦
枕戈披甲是什么意思
枕戈披甲的读音读音:zhěn gēo pī jiǎ拼音:zhěn-gēo-pī-jiǎ注音:ㄓㄣˇ ㄍㄜ ㄆㄧ ㄐㄧㄚˇ枕戈披甲的含义“枕戈披甲”这个成语形容的是一种战斗状态,即随时准备战斗,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它比喻时刻准备着,随时可以行动,具有高度的警觉性和战斗意志。具体来说,“枕戈”表示随时准备挥戈奋战,“披甲”则表示随时穿着战甲,准备投入战斗。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军人的警觉和斗志,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需要高度警觉和准备的情况。枕戈披甲的典故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时期。在古代,战争是常有的事情,士兵们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和准备,以便随时投入战斗。因此,他们常常会“枕戈待旦”,即用戈作为
束兵秣马是什么意思
束兵秣马的读音束兵秣马,读音为shù bīng mò mǎ。束兵秣马的含义“束兵秣马”是一个古代成语,用来形容军队在行军前将兵器捆好、喂饱战马的状态,比喻做好战备工作,整装待发。其中,“束兵”指将兵器捆好以备行军之用,“秣马”则是喂饱马匹,使其精力充沛,以便随时出征。束兵秣马的典故该成语源于古代军事活动。在古代战争中,军队在行军前都需要进行一番准备,其中就包括将兵器捆好、喂饱战马等。这个成语就是形容这种准备工作的状态。典故出处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反映了古代军事活动中的一种常见情景。束兵秣马的近义词整装待发:指做好充分准备,等待执行任务。严阵以待:指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之敌。厉兵秣马
吏怎么读
本文介绍了汉字“吏”的拼音、部首、笔顺以及含义。吏可泛指官吏,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也可称为吏。文章还详细解析了吏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如官吏的通称、官员的权势力量、管理司法案牍的官等。同时,“吏”也可作为姓氏。
枕戈待敌是什么意思
枕戈待敌的读音枕戈待敌的读音为:zhěn gē dài dí,其中“zhěn”是第三声,“gē”是第一声,“dài”是第四声,“dí”也是第四声。枕戈待敌的含义枕戈待敌,字面意思为“枕着武器等待敌人”,形容在战争或竞争环境中,时刻准备着应对敌人的攻击或挑战,具有高度的警觉性和备战状态。该成语强调了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紧张、准备和警惕。枕戈待敌的典故该成语的典故源自古代战争时期,士兵们为了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袭击,常常在战场上枕着武器休息,以保持高度的警觉和备战状态。这种做法体现了士兵们的勇敢和决心,也成为了后来人们用来形容高度警觉和备战状态的成语。枕戈待敌的近义词严阵以待:指摆好阵势,等待敌人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