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不识泰山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人不识大体,对重要事物缺乏认识和判断力。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典故,也有另一个关于王七的故事。不识泰山的意思是不认识重要的人或事物,常用来形容因缺乏见识或知识而无法识别出重要的人或事物。其反义词为明察秋毫、见多识广等。不识泰山不应被误用为贬低他人能力或水平,也不应滥用在不重要的事物上。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词汇。
不识泰山的读音
拼音:bù shí tài shān
注音:ㄅㄨˋ ㄕˊ ㄊㄞˋ ㄕㄢ
英文译名:fail to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something
不识泰山的含义
“不识泰山”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人不识大体,不知轻重缓急,对重要的事物缺乏认识和判断力。现在多用来形容人因缺乏见识或知识而无法识别出重要的人或事物。
具体来说,”不识”表示不认识、不知道,”泰山”则指代重要的人或事物。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形容人因缺乏眼光、知识或经验而无法认出重要的人或事物。
不识泰山的典故
该成语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中记载了孔子与鲁国大夫季平子的一段对话。季平子问孔子:“何谓泰山?”孔子回答说:“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也,其大也,非一木之长也。夫泰山之高,由其土石之积聚而成其大。若小物不知大物,则可谓之不识泰山。”这个故事中,孔子以泰山的宏大比喻人的见识和知识,强调了人的认识和判断力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另一个典故。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王七的人,他到泰山游玩时,被一个道士的神奇表演所吸引。但当别人告诉他这个道士是神仙时,他却认为这个道士不过是个普通的老人而已,因此被人们讥讽为“不识泰山”。这个典故也传达了不识泰山的含义。
不识泰山的近义词
- 目不识丁
- 眼高手低
- 见微知著(反义词)
- 知小谋大
- 视而不见
- 不知轻重
- 坐井观天
- 盲目无知
- 眼拙手笨
- 缺乏远见
不识泰山的反义词
- 明察秋毫
- 见多识广
- 眼明手快
- 眼光独到
- 知微见著
- 远见卓识
- 洞察先机
- 心中有数
- 知书达理
- 明辨是非
不识泰山的例句
- 他竟然不识泰山,错过了与大师交流的机会。
- 小明对音乐一窍不通,真是“不识泰山”啊!
- 这个人整天游手好闲,对于家人的辛劳和付出完全不识泰山。
- 他不识泰山珍宝,错过了许多机会。
- 对于这个重要的项目,他竟然不识泰山地忽略了其中的关键环节。
- 小李在艺术方面不识泰山,连基本的艺术作品都难以分辨好坏。
- 在古代的战场上,有些士兵因为不识泰山而错失了战机。
- 他对于名利的追求过于狂热,以至于对身边真正重要的人和事都不识泰山。
- 小张对于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完全不感兴趣,可以说是“不识泰山”。
- 在这个领域里,他是个专家,而你却说他“不识泰山”,这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不识泰山的错误用法
错误用法示例一:误用为贬低他人能力或水平
有些人可能会用“不识泰山”来形容他人能力不足或水平低下,这是错误的用法。因为该成语的本意是形容人因缺乏见识或知识而无法识别出重要的人或事物,而不是贬低他人的能力或水平。因此在使用时应该注意避免误解和歧义。
错误用法示例二:滥用在不重要的事物上
有些人可能会在描述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物时使用“不识泰山”,这也是错误的用法。因为该成语所描述的是对重要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力不足,如果滥用在不重要的事物上会让人觉得过于夸张或不恰当。因此在使用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选择合适的词汇。
你可能感兴趣
重于泰山是什么意思
重于泰山的读音重于泰山(zhòng yú tài shān)是一个成语,其中“重”表示重量、重要性,“泰山”则指中国的一座名山。重于泰山的含义“重于泰山”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某事物的重要性、价值或意义非常巨大,甚至超过了常人的想象。它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的重要性极高,不可忽视。这个成语的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重”表示重要、重大;“于”是介词,表示比较或关系的建立;“泰山”则是指中国的一座名山,因其高大雄伟而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因此,“重于泰山”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形容某事物的重要性如同泰山一样巨大。重于泰山的典故“重于泰山”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关于战
描写针芒的诗词
本文介绍了描写针芒的诗词,通过整理多篇文章的内容,展示了针芒在古代诗词中的独特地位和意义。针芒虽微小,却在古诗词中承载了丰富的意象与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细微之美的欣赏和对于生活细节的专注。这些诗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针芒的形象和特点,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感悟和人生的智慧。虽然篇幅短小,但这些诗词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在微小之中看到了美丽与力量,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
屯毛不辨是什么意思
屯毛不辨的读音拼音:tún máo bù biàn标注:屯(tún)毛(máo)不(bù)辨(biàn)屯毛不辨的含义“屯毛不辨”是一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意思是形容人对于细微的事物难以分辨清楚,尤其是对于那些看似相似但实则有本质区别的事物。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眼力差,或者是对事物缺乏敏感和判断力。屯毛不辨的典故“屯毛不辨”这个成语的典故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是可以联想到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文化背景。例如,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资匮乏和信息不发达,人们对于细微的差别可能难以察觉,因此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形容当时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分辨能力。此外,这个成语也可能与古代的军事、农业等有关,因为“屯”字常与
察察而明是什么意思
察察而明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há chá ér míng,意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清晰的判断力,能够明辨是非,洞察事物的真相。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张》,强调了观察的细致和判断的准确。其近义词包括明察秋毫、洞若观火等,反义词为浑浑噩噩、草率从事等。在运用这个成语时,需要注意避免不当场合使用、误用为贬义、与其他成语混淆以及滥用泛化等错误用法。文章中还通过例句展示了察察而明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眼内无珠是什么意思
眼内无珠的读音眼内无珠读音为:yǎn nèi wú zhū,其中“珠”字在这里指的是珍珠,表示眼睛里没有珍珠,形容人缺乏观察力或判断力。眼内无珠的含义“眼内无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缺乏洞察力、判断力,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也指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视若无睹。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事物的重要性或价值认识不清,或者对别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敏感度。眼内无珠的典故“眼内无珠”这个成语的典故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出自《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多次用火眼金睛看穿妖魔的伪装,而有些角色则被形容为“眼内无珠”,无法识破妖魔的真面目。此外,这个成语也可能与古代的珍珠文化有关,因为珍珠在古代被视为
不知高低是什么意思
本文介绍了汉语成语“不知高低”的读音拼音、注音、含义、典故、近义词和反义词。该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于事物的程度、水平等缺乏了解或判断力,盲目行动。文章还通过多个例句展示了该成语在语境中的应用,并强调了错误使用方式可能带来的误解和冲突。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典型的汉语成语。
不能登大雅之堂是什么意思
“不能登大雅之堂”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的水平不够高,质量不够好,不能被正式认可或接受。其含义源于古代的文艺评论和艺术鉴赏,表示某些事物或人因不够庄重、高雅而不能在正式场合展示。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举止不够得体、庄重。其近义词包括“不入流”“粗俗”“俗不可耐”,反义词为“高雅”“上档次”“优雅”。然而,使用此成语时需谨慎,避免滥用、自嘲或贬低他人,以及与其他成语混淆使用。文章提供了关于这个成语的详细解释和例句。
饫闻厌见是什么意思
饫闻厌见的读音饫闻厌见读音为yù wén yàn jiàn,其中yù是四声,wén、yàn分别是二声和四声,jiàn为四声。饫闻厌见的含义饫闻厌见,指饱闻了、看多了而感到厌倦。其中,“饫”字有饱食的意思,“闻”字则有听闻、知晓的意思,“厌”字表示厌倦、不满,“见”字则指看见。因此,整个成语的含义就是形容对某事物或信息已经了解得太多,以至于感到厌倦或不再感兴趣。饫闻厌见的典故饫闻厌见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但可以想象,它可能源于古代人们对于某些事物过于熟悉而产生的厌倦感。在古代,由于信息传播的渠道有限,人们对于一些新奇的事物往往感到好奇和兴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奇的事物逐渐变得常见,人
青蝇点璧是什么意思
“青蝇点璧”是一个成语,读音为qīng yíng diǎn bì,意思是指苍蝇飞落在洁白的墙壁上,比喻玷污美好的事物。这个成语源于《庄子》中的故事,用来形容微小事物对整体的影响。近义词包括瑕不掩瑜、微瑕等,反义词为完美无缺、毫无瑕疵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轻视或贬低某物,或用于微不足道的事物上。
熟魏生张是什么意思
熟魏生张的读音熟魏生张的读音为:shú wèi shēng zhāng。熟魏生张的含义熟魏生张指的是对某些人或事物已经熟悉,却对另一些人或事物感到陌生。通常用来形容人对于相似的事物或人难以分辨,或者对于熟悉的事物因时间久远而变得陌生。熟魏生张的典故熟魏生张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春秋时期,魏国和张国是两个相邻的国家。有一天,魏国的君主派遣使者前往张国访问,但由于两国之间的人员流动频繁,使者到达张国后,却发现张国的人对他非常陌生,而他却对张国的人和事物非常熟悉。于是,人们就用“熟魏生张”来形容这种对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对陌生的事物却感到熟悉的情况。此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是该成语来源